顶部
收藏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第三卷)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作者:
袁行霈
定价:
44.20元
ISBN:
978-7-04-030944-7
版面字数:
41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351页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出版时间:
2014-07-01
物料号:
30944-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中文
二级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三级分类:
汉语言文学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成果,既是高校教材,又是学术研究著作。全书的编写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做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观点;各卷之后又有研修书目,为读者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线索。全书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在出版后曾经获得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本书在2005年修订过一次。此次修订,是在2005年第二版的基础之上,在保留原书篇幅及编写宗旨、指导思想、体例、框架等特色的前提之下,对原书进行的一个中等规模的修订。主要是对第二版的一些缺失之处予以修正,并审慎地加入了新的研究资料和学术成果,保持本书的内容前沿性。

本书适合作为高校中文专业的通用教材,亦可以供古代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参考。

  • 前辅文
  • 第五编 宋代文学
    • 绪论
      • 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 崇文抑武的国策
        • 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 文以载道说的盛行
        • 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 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 第二节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 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 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
        • 爱国主题的弘扬
      • 第三节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 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 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 审美情趣的转变
      • 第四节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 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
        • 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 第五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
        • 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
        • 风格的变化
        • 古文的普及
        • 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
        • 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
        • 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
        • 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 辽金诗文的成就
    • 第一章 宋初文学
      • 第一节 宋初的古文和复古思潮
        • 王禹偁等人的古文
        • 柳开、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
      • 第二节 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 宋初的馆阁唱和之风和白体诗风的流行
        • 王禹偁诗中的新气息
      • 第三节 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 专学贾岛、姚合的九僧诗
        • 林逋等隐逸诗人
        • 身份独异的寇准
      • 第四节 西昆体的盛衰
        • 《西昆酬唱集》的成书
        • 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 西昆体的盛行
        • 西昆体的衰微
    • 第二章 柳永与北宋前期词人的探索
      • 第一节 晏殊和欧阳修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 情中有思的晏殊词
        • 因循求变的欧阳修词
      • 第二节 范仲淹、张先和王安石对词境的开拓
        • 开辟新境的范仲淹词
        • 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词
        • 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 第三节 柳永词的新变
        • 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 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
        • 铺叙与白描的手法
        • 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 第一节 欧阳修的古文、辞赋和四六
        • 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地位
        • 文学革新的主张
        • 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
        • 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
        • 平易纡徐的文风
      • 第二节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 欧阳修诗中的议论及其平易的风格
        • 梅尧臣开拓诗歌题材的尝试
        • 梅尧臣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
        • 苏舜钦诗的奔放直率风格
      • 第三节 王安石等人的古文
        • 王安石古文简洁峻切的风格
        • 曾巩古文平正周详的风格
      • 第四节 王安石的诗歌
        • 早期诗风的宋调特征
        • 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向唐诗复归
        • 王令的诗
    • 第四章 苏轼
      •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 儒、道、禅的融合
        • 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 黄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创作高峰
      • 第二节 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 自然与雄放
        • 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 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
        • 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的完美结合
        • 辞赋和四六
      • 第三节 苏轼的诗
        • 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 乐观旷达的精神
        • 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 有必达之隐而无难显之情
        • 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 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 第四节 苏轼的词
        •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 变革词体的方向
        • 以诗为词的手法豪迈奔放的风格
      •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 苏轼的意义
        • 苏轼周围的作家群
        • 后代文人心目中的苏轼
    •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 第一节 黄庭坚的诗歌
        • 黄庭坚的创作道路
        • 丰富的人文意象
        • 生新廉悍的艺术风格
        • 山谷体的内涵
        • 晚年诗返璞归真
      • 第二节 陈师道的诗歌
        • 学苏与学黄
        • 寒士生活的真实写照
        • 简练朴拙的艺术风格
      • 第三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
        • 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
        • 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
        • 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
        • 黄陈周围的诗人群
        • 江西诗派的形成
      • 第四节 江西诗派的演变
        • 靖康事变与江西诗派的演变
        • 吕本中的诗歌及其“活法”说
      • 第五节 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 爱国的主题
        • 陈与义学杜
        • 曾几的活泼诗风
        • 陈、曾与江西诗派的关系
    •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后期词人的创造
      • 第一节 受苏词影响的黄庭坚和晁补之
        • 黄庭坚雅词学苏俗词学柳
        • 晁补之自抒胸臆吟咏隐逸
      • 第二节 以小令写恋情的晏几道
        • 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 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 第三节 当行本色的秦观
        • 伤心人的伤心词
        • 情韵兼胜
        • 采小令之法入慢词
        • 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 第四节 侠骨柔肠的贺铸
        • 奇特的个性
        • 豪侠的悲歌
        • 凄婉的柔情
      • 第五节 法度井然的周邦彦
        • 漂零不偶的主题
        • 开启门径的咏物词
        • 回环往复的章法结构
        • 融化诗句的语言技巧
        • 和谐严密的音律
    • 第七章 李清照与南渡词风的新变
      • 第一节 李清照词的别开生面
        • “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
        • 轻盈妙丽的望夫词与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
        • 清新素雅的语言与清婉秀逸的境界
        • 生不幸死亦不幸的朱淑真
      • 第二节 朱敦儒词的自传性质
        • 青年的放浪形骸
        • 中年的漂泊忧愤
        • 晚年的逍遥自在
      • 第三节 张元干等词人的现实情怀
        • 张元干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 叶梦得词的压抑感
        • 陈与义词的漂泊感与怀旧情结
      • 第四节 李纲和岳飞等英雄词人的呐喊
        • 李纲的咏史词和“南宋四名臣”词
        • 岳飞的英雄之词
    •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 第一节 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
        • 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 入蜀前后诗风的变化
        • 与吕本中、曾几的师承
        • 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的推尊
      • 第二节 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
        • 抗敌复国主题
        • 闲情逸趣
        • 爱情诗
        • 平易晓畅中的恢宏雄放之气
        • 七言诗的高度成就
      • 第三节 陆游的影响
        • 陆游在南宋诗坛的地位
        • 陆游对后代诗人的影响
      • 第四节 杨万里和范成大
        • 诚斋体的艺术特征
        • 范成大的使金诗和田园诗
    • 第九章 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
      • 第一节 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 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
        • “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
        • 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 第二节 辛词的艺术世界
        • 独一无二的英雄形象
        • 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
        • 多姿多彩的乡村图景
      • 第三节 辛词的艺术成就
        • 意象的转换
        • 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 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 第四节 张孝祥、陆游等辛派词人
        • 学苏而自成一家的张孝祥
        • 有众家之长而未能造其极的陆游
        • “以词为文”的陈亮
        • 为江湖游士传神写照的刘过
    •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南宋后期词人的深化
      • 第一节 别立一宗的姜夔
        • 耿介清高的江湖雅士
        • 恋情的雅化和语言的刚化
        • 别有寄托的咏物词
        • 幽冷悲凉的词境与虚处传神的手法
        • 因词制曲的自度曲和韵味隽永的小序
        • 姜夔的羽翼史达祖和高观国
      • 第二节 争奇求异的吴文英
        • 非仕非隐的人生
        • 亦梦亦幻的境界
        • 突变性的章法结构和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
      • 第三节 王沂孙、张炎和刘克庄等宋末词人
        • 词风清丽的周密
        • 工于咏物的王沂孙
        • 备写身世之感的张炎
        • 兼融两派之长的蒋捷
        • 辛派后劲刘克庄、陈人杰、刘辰翁和文天祥
    • 第十一章 南宋的古文和四六
      • 第一节 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
        • 胡铨、陈亮等人的政论文
        • 陆游、范成大等人的笔记
      • 第二节 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古文
        • 理学家的文论
        • 从《宋文鉴》到《文章正宗》
        • 朱熹、真德秀等人的古文
      • 第三节 南宋的四六
        • 汪藻和南宋初期的四六
        • 南宋后期的四六
    •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 第一节 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 永嘉四灵的诗风
        • 四灵的渊源和影响
        • 江湖诗派的形成
        • 江湖诗派的作品
        • 刘克庄与戴复古
      • 第二节 宋末诗歌
        • 宋末诗人的两个群体:英雄与遗民
        • 文天祥的集杜诗
        • 谢翱和汪元量等诗人
      • 第三节 辽代诗歌
        • 契丹族的民族性格
        • 契丹族的代表诗人
        • 由契丹文译成汉文的长诗《醉义歌》
      • 第四节 元好问与金代诗歌
        • 金诗发展的三个阶段
        • 元好问的纪乱诗
        • 元好问的其他成就
  • 第六编 元代文学
    • 绪论
      • 第一节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
        • 民族压迫与融合
        • 文化的沟通
        • 都市繁荣
        • 思想活跃儒生不幸的遭际
      • 第二节 叙事文学的兴盛
        • 叙事文学成为主流
        • 话本小说的兴盛
        • 戏剧的繁荣
        • 戏剧的演出和体制
        • 北方戏剧圈
        • 南方戏剧圈
      • 第三节 元代的抒情文学
        • 散曲之为“散”
        • 活泼明朗与穷形尽相
        • 元诗的风貌
      • 第四节 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 “自然”与显畅
        • 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大异于温柔敦厚
    •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 第一节 说话艺术
        • 说话
        • 说话“四家”
        • 话本
      • 第二节 小说话本
        • 现存的小说话本
        • 小说话本的体制
        • 爱情故事
        • 公案故事
      • 第三节 讲史话本
        • 平话
        • 讲论“古今”
        • 《五代史平话》
        • 《全相平话五种》
      • 第四节 说经话本
        • 说经
        • “诗话”
        •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 第五节 诸宫调
        • 孔三传首创
        • 连用多种宫调的说唱形式
        • 《刘知远诸宫调》
        • 《天宝遗事诸宫调》
      • 第六节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 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 超越《会真记》《商调蝶恋花词》男女主人公形象的重新塑造
        • 叙事与抒情的结合
    • 第二章 关汉卿
      •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思想与创作旨趣
        • 关汉卿的生平
        • 认同儒家仁政学说
        • 俗不脱雅、雅不离俗的创作风貌
      • 第二节 《单刀会》与《西蜀梦》
        • 呼唤英豪
        • 英豪被害
        • 谁救天下苍生
      • 第三节 《救风尘》与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 下层民众奋起自救
        • 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间
        • 弱小女性的智慧和胆略
        • 机趣横生的喜剧性误会
      • 第四节 《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 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
        • 灾祸连连的生存空间
        • 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
        • 喷薄而出的满腔怒火
        • 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
      • 第五节 关汉卿杂剧的剧场性和语言艺术
        • 场上之曲
        • 尽快“入戏”
        • 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
        • 善于设置悬念
        • 本色当行的戏剧语言
    •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及其莺莺故事的创新
        • 作词章风韵美
        • 体制的创新
        • 题旨的改造
      • 第二节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 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 冲突第一次激化
        • 矛盾的转移
        • 泰山压顶和四两拨千斤
        • 第五本
      • 第三节 《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 主动追求爱情的莺莺
        • 志诚种和傻角
        • 机智泼辣的红娘
        • 文采与本色相生
        • 禁毁与模仿
    • 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 第一节 白朴和《梧桐雨》
        • 白朴的生平
        • 深沉的沧桑感
        • 梧桐夜雨的意蕴
      • 第二节 《墙头马上》
        • 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 维护人格尊严
        • 泼辣的个性和喜剧性场面
      • 第三节 马致远和《汉宫秋》
        • “曲状元”
        • 汉元帝“不自由”
        • 历史与现实的关沥
      • 第四节 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和《陈抟高卧》
        • 全真教盛行
        • 《黄粱梦》
        • 《陈抟高卧》
        • 避祸意识
    • 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 第一节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 全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 庞大的市民阶层及他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审美趣味、价值取向
        • 大都作家群的形成
        • 纪君祥与《赵氏孤儿》
        • 杨显之与《潇湘雨》
        • 石子章与《竹坞听琴》
        • 王仲文与《救孝子烈母不认尸》
      • 第二节 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 真定及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 李文蔚与《燕青博鱼》
        • 尚仲贤与《柳毅传书》
        • 戴善甫与《风光好》
        • 郑廷玉与《看钱奴》
      • 第三节 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 东平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文化环境、丰厚的民间演剧传统
        • 水浒戏创作的中心
        • 康进之与《李逵负荆》、高文秀与《双献功》
        • 李好古与《张生煮海》
        • 武汉臣与《老生儿》
      • 第四节 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 平阳显要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 石君宝与《秋胡戏妻》《曲江池》
        • 李潜夫与《灰栏记》
        • 吴昌龄与《西天取经》
    • 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 第一节 杂剧的南移与衰落
        • 杂剧的南移
        • 以杭州为中心的创作圈
        • 杂剧的衰落
        • 体制的局限
      • 第二节 郑光祖
        • 《倩女离魂》
        • 《王粲登楼》
        • 《梅香》
      • 第三节 乔吉与宫天挺
        • 《两世姻缘》
        • 才子佳人题材
        • 《范张鸡黍》
        • 隐逸情调
      • 第四节 金仁杰 杨梓 秦简夫
        • 《追韩信》
        • 《敬德不伏老》
        • 《东堂老》
    •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 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 南戏的形成与体制
        • 早期南戏作品
        • 《张协状元》
      • 第二节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 从《赵贞女》到《琵琶记》
        • 时代的变迁与主题的变换
        • 悲剧意蕴
      • 第三节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 蔡伯喈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
        • 赵五娘与礼教制度下的女性生活
        • 双线结构
        • 流传与影响
      • 第四节 四大南戏及其他
        • 《荆钗记》
        • 《白兔记》
        • 《拜月亭记》
        • 《杀狗记》
    • 第八章 元代散曲
      •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 散曲的兴起
        • 散曲的体制
        • 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
      • 第二节 元前期散曲创作
        • 书会才人作家
        • 平民及胥吏作家
        • 达官显宦作家
      • 第三节 元后期散曲创作
        • 散曲文体的日趋成熟完善
        • 哀婉蕴藉的感伤情调成为创作主流
        • 追求形式美的倾向
        • 张可久、乔吉
        • 张养浩、睢景臣、刘时中
    • 第九章 元代诗文
      • 第一节 元代诗文概况
        • 元代诗文对唐宋诗文的沿革
        • 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的影响
      • 第二节 元代前期的诗歌
        • “月泉吟社”为代表的诗社集咏
        • 方回、戴表元等由宋入元的诗人
        • 契丹族诗人耶律楚材
        • 理学家刘因的诗歌
      • 第三节 元代中期的诗歌
        • “雅正”的文学思潮
        • 始倡“元音”的赵孟、袁桷“元诗四大家”
      • 第四节 元代后期的诗歌
        • 元末诗歌的写实倾向
        • 杨维桢的“铁崖体”
        • 萨都剌等少数民族诗人
  • 文学史年表
  • 研修书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