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医学免疫学(第3版)


作者:
司传平 丁剑冰
定价:
76.00元
ISBN:
978-7-04-064375-6
版面字数:
55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5-09-05
物料号:
64375-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医药
二级分类:
基础医学

本书共分为六篇二十五章,包括绪论、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应答、临床免疫和免疫学应用等内容。第3版在保持第2版内容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力求简明、易读和实用,准确阐述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适当反映现代免疫学最新进展,并注重与临床密切结合。全书采取纸质内容与数字资源一体化设计,较好地体现了纸-数融合的新形态教材建设思路。纸质教材更加精炼,数字资源更加丰富。数字资源包含知识拓展、科学发现、临床聚焦、动画、微视频、学习目标、教学课件、自测题和开放性讨论等资源,内容丰富,不仅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效果,也为各学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优质资源。

本书适用于高等学校临床、基础、预防、护理、检验、口腔、药学等专业学生,也是学生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的必备书,还可供临床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 前辅文
  • 第一篇 绪论
    • 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概述
      • 第一节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 一、免疫
        • 二、免疫功能
        • 三、免疫系统
      • 第二节 免疫应答的类型
        • 一、固有免疫
        • 二、适应性免疫
        • 三、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关系
      • 第三节 免疫学与医学
        • 一、免疫学及其分支
        • 二、免疫病理与免疫性疾病
        • 三、免疫学的应用
        • 四、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 第四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 二、实验免疫学时期
        •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 一、骨髓
        • 二、胸腺
      •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 一、淋巴结
        • 二、脾
        •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 四、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 第三章 抗原
      • 第一节 抗原的基本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 一、抗原的基本特性
        • 二、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 第二节 抗原特异性
        • 一、抗原表位的概念
        • 二、抗原表位的分类
        • 三、优势抗原和优势表位
        • 四、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
        • 一、根据抗原诱导抗体产生时对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 三、根据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分类
        • 四、其他分类
      •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 一、超抗原
        • 二、丝裂原
  • 第二篇 免疫分子
    • 第四章 抗体
      • 第一节 抗体的结构
        • 一、抗体的基本结构
        • 二、抗体的J链和分泌片
        • 三、抗体的水解片段
      • 第二节 抗体的多样性和免疫原性
        • 一、抗体的血清型
        • 二、抗体的特异性
      • 第三节 抗体的功能
        • 一、特异性结合抗原
        • 二、激活补体
        • 三、结合细胞表面Fc受体
        • 四、穿过胎盘和黏膜
      • 第四节 各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
        • 一、IgG
        • 二、IgM
        • 三、IgA
        • 四、IgD
        • 五、IgE
      • 第五节 人工制备抗体
        • 一、多克隆抗体
        • 二、单克隆抗体
        • 三、基因工程抗体
    • 第五章 补体
      • 第一节 补体概述
        • 一、补体的命名
        •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
        • 三、补体的合成和理化性质
      • 第二节 补体的激活
        • 一、经典途径
        • 二、旁路途径
        • 三、凝集素途径
        • 四、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 五、补体激活的调控
      • 第三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 一、细胞毒作用
        • 二、调理作用
        • 三、炎症介质作用
        • 四、清除免疫复合物
        • 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 第四节 补体与疾病
        • 一、补体遗传性缺陷相关疾病
        • 二、补体与感染性疾病
        • 三、补体与炎症性疾病
        • 四、补体与超敏反应性疾病
    • 第六章 细胞因子
      •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
        • 一、白细胞介素
        • 二、干扰素
        • 三、肿瘤坏死因子
        • 四、集落刺激因子
        • 五、生长因子
        • 六、趋化因子
      •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 一、理化特性
        • 二、存在方式和产生特点
        • 三、作用方式
        • 四、作用特点
      • 第三节 细胞因子受体
        • 一、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
        • 二、细胞因子受体共有链
        • 三、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
        • 四、细胞因子受体拮抗剂
      •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 一、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
        • 二、参与和调节固有免疫
        • 三、参与和调节适应性免疫
        • 四、诱导凋亡
      • 第五节 细胞因子的临床意义
        • 一、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发生
        • 二、细胞因子与疾病的诊断
        • 三、细胞因子与疾病的治疗
    • 第七章 MHC分子
      • 第一节 HLA复合体的基因及遗传特征
        • 一、经典HLAⅠ类和Ⅱ类基因
        • 二、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 三、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 第二节 HLA分子的结构
        • 一、HLAⅠ类分子的结构
        • 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
        • 三、HLA分子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 第三节 MHC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 一、加工和提呈抗原
        • 二、参与T细胞发育、分化
        • 三、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
      • 第四节 HLA与临床医学
        • 一、HLA与器官移植
        • 二、HLA分子的异常表达与疾病
        • 三、HLA基因与疾病
        • 四、HLA与法医学及亲子鉴定
    • 第八章 CD分子与黏附分子
      • 第一节 CD分子
        • 一、CD分子的概念及命名
        • 二、CD分子的共同特点
        • 三、CD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 四、CD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 第二节 黏附分子
        • 一、黏附分子的分类
        • 二、黏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 第三篇 免疫细胞
    • 第九章 T淋巴细胞
      • 第一节 T细胞的分化发育
        • 一、T细胞在胸腺中的分化发育
        • 二、T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中的增殖、分化
      • 第二节 T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 一、T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 二、T细胞共受体
        • 三、共刺激分子
        • 四、共抑制分子
        • 五、丝裂原受体及其他表面分子
      • 第三节 T细胞亚群和功能
        • 一、根据TCR类型分类
        • 二、根据活化状态分类
        • 三、根据CD分子的表达分类
        • 四、根据细胞功能特点分类
    • 第十章 B淋巴细胞
      • 第一节 B细胞的发育分化
        • 一、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发育分化
        • 二、B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中的分化
      • 第二节 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 二、B细胞共受体复合物
        • 三、共刺激分子
        • 四、其他表面分子
      • 第三节 B细胞的分类
        • 一、B1细胞
        • 二、B2细胞
      • 第四节 B细胞的功能
        • 一、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 二、提呈抗原
        • 三、免疫调节
    • 第十一章 固有免疫细胞
      • 第一节 单核/巨噬细胞
        • 一、单核/巨噬细胞的来源、分布与特征
        • 二、单核/巨噬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 第二节 树突状细胞
        • 一、DC的来源、分类与特征
        • 二、DC的迁移与成熟
        • 三、DC的生物学功能
      • 第三节 固有淋巴样细胞
        • 一、自然杀伤细胞
        • 二、ILC1
        • 三、ILC2
        • 四、ILC3
      • 第四节 固有样淋巴细胞
        • 一、NKT细胞
        • 二、γδT细胞
        • 三、B1细胞
      • 第五节 其他固有免疫细胞
        • 一、中性粒细胞
        • 二、嗜酸性粒细胞
        • 三、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 第四篇 免疫应答
    • 第十二章 固有免疫应答
      • 第一节 参与固有免疫的组分
        • 一、屏障结构
        • 二、固有免疫应答的效应细胞
        • 三、固有免疫应答的效应分子
      • 第二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机制与特点
        •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模式识别
        • 二、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和作用时相
      • 第三节 固有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效应
        • 一、抗感染
        • 二、参与炎症反应
        • 三、启动并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
    • 第十三章 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 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
        • 一、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
        • 二、三种专职性APC
      • 第二节 抗原的加工及提呈途径
        • 一、MHCⅠ类分子途径
        • 二、MHCⅡ类分子途径
        • 三、抗原的交叉提呈途径
        • 四、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 第十四章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 第一节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 一、T细胞识别由APC提呈的抗原
        • 二、T细胞识别抗原的过程
      • 第二节 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 一、T细胞的活化
        • 二、T细胞增殖和分化
      • 第三节 T细胞的免疫效应
        • 一、CD4+ T细胞的效应
        • 二、CTL的细胞毒效应
        • 三、活化T细胞的转归
        • 四、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作用
    • 第十五章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 第一节 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
        • 一、B细胞识别和提呈抗原
        • 二、B细胞的活化、分化与成熟
      • 第二节 B细胞对TI抗原的应答
        • 一、B细胞对TI-1抗原的应答
        • 二、B细胞对TI-2抗原的应答
      • 第三节 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及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 一、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
        • 二、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 第十六章 免疫耐受
      •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发现和类型
        • 一、免疫耐受的发现
        • 二、免疫耐受的类型
      • 第二节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 一、抗原因素
        • 二、机体因素
      • 第三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 一、中枢耐受的形成机制
        • 二、外周耐受的形成机制
      • 第四节 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临床意义
    • 第十七章 免疫调节
      • 第一节 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
        • 一、免疫复合物的调节作用
        • 二、补体的调节作用
        • 三、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 四、受体介导的调节作用
      • 第二节 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
        • 一、T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
        • 二、巨噬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
        • 三、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对效应细胞的调节作用
      • 第三节 整体水平的免疫调节
        • 一、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 三、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 第五篇 临床免疫
    • 第十八章 超敏反应
      •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 一、发生机制
        • 二、临床常见疾病
        • 三、防治原则
      •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 一、发生机制
        • 二、临床常见疾病
      •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 一、发生机制
        • 二、临床常见疾病
      •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 一、发生机制
        • 二、临床常见疾病
    • 第十九章 自身免疫病
      • 第一节 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 一、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
        • 二、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诱发因素与机制
        • 一、抗原因素
        • 二、机体免疫功能异常
        • 三、遗传因素
        • 四、机体其他因素
      • 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机制
        • 一、自身抗体介导的组织细胞损伤或功能紊乱
        • 二、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的组织损伤
      • 第四节 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
        • 一、去除引起免疫耐受异常的诱因
        • 二、抑制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
        • 三、重建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
    • 第二十章 免疫缺陷病
      •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缺陷
        • 二、固有免疫应答缺陷
        • 三、单基因或多基因突变导致的适应性免疫与固有免疫联合缺陷
      • 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 一、HIV的生物学特征
        • 二、HIV的致病机制
        • 三、机体的抗HIV免疫应答
      • 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的免疫学诊断和防治原则
        • 一、免疫缺陷病的免疫学诊断
        • 二、免疫缺陷病的防治原则
    • 第二十一章 肿瘤免疫
      • 第一节 肿瘤抗原
        • 一、肿瘤抗原的分类
        • 二、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
        • 三、肿瘤来源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 第二节 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 一、固有免疫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 二、适应性免疫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 第三节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 一、肿瘤细胞的逃避免疫监视能力
        • 二、肿瘤微环境的作用
        • 三、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四节 肿瘤的免疫诊断和防治
        • 一、肿瘤的免疫诊断
        • 二、肿瘤的免疫治疗
        • 三、对病原体所致肿瘤的预防
    • 第二十二章 移植免疫
      • 第一节 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
        • 一、同种异型抗原的概念与分类
        • 二、同种异型抗原的提呈与识别
        • 三、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
      • 第二节 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 第三节 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原则
        • 一、供者的选择
        • 二、移植物和受者的预处理
        • 三、免疫抑制疗法
        • 四、移植后的免疫监测
    • 第二十三章 抗感染免疫
      • 第一节 抗胞外病原体免疫
        • 一、抗胞外菌免疫
        • 二、抗真菌免疫
        • 三、胞外病原体的免疫逃逸机制
      • 第二节 抗胞内病原体免疫
        • 一、抗胞内菌免疫
        • 二、抗病毒免疫
        • 三、胞内病原体的免疫逃逸机制
      • 第三节 抗寄生虫免疫
        • 一、固有免疫
        • 二、适应性免疫
        • 三、寄生虫的免疫逃逸机制
  • 第六篇 免疫学应用
    • 第二十四章 免疫学检测
      • 第一节 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免疫学检测
        •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和检测方法
      • 第二节 免疫细胞及其亚群的检测
        • 一、免疫细胞的分离、鉴定与计数
        • 二、免疫细胞的功能测定
      • 第三节 免疫学检测的临床应用
        • 一、认识、阐明相关疾病发病机制
        • 二、诊断、辅助诊断相关疾病
        • 三、免疫功能监测
    • 第二十五章 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
      • 第一节 免疫预防
        • 一、疫苗的概念与种类
        • 二、疫苗的基本要求
        • 三、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 第二节 免疫治疗
        • 一、分子治疗
        • 二、细胞治疗
        • 三、基于机体整体水平的免疫治疗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Ⅰ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 附录Ⅱ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