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化学“101计划”核心教材,旨在总结过去100多年物理化学的突破性进展,兼顾经典理论与新的学科发展,力争系统、定量、与实验紧密结合。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18章。
上篇(第一至六章)为基本理论,旨在建立超多分子系统理论框架。第一章从分析相互作用标度入手,引入能量,并介绍原子、分子的能量量子化。第二章探索量子统计热力学基本思路,定义熵与温度,完成超多分子系统理论三个基石性变量的引入。第三章建立正交量子自由度的统计热力学方法,基于不同类型自由度的能级结构构建基态能、热能和熵计算方法。第四章分析宏观热现象,探讨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基础的热力学的实质与意义。第五章建立可逆过程和宏观平衡态概念,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平衡态表述及两种互补的定量表达。第六章建立可逆过程热力学,在宏观外源自由度之外引入内禀自由度,为化学热力学做准备。
中篇(第七至十二章)以溶液为中心建立分子物质观。第七章以上篇建立的理论框架为依托,重新审视分子间相互作用。第八章讨论纯态超多分子系统的热力学性质,以气态性质为参考系,全面描写纯液态的性质。第九章和第十章讨论溶液的形成、基本性质、溶液与多相混合物,建立溶液的基本函数(活度系数)。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集中讨论表面与胶体,力图建立与整个超多分子系统理论框架一致的表面化学图像。
下篇(第十三至十八章)研讨化学变化。第十三章从化学热力学平衡开始,利用平衡态热力学讨论化学变化的极限水平,讨论分子在不同稳定电子态上分布与浓度化学平衡常数的同质性。第十四章向非平衡态热力学过渡,建立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基本方程,研究超多分子系统(特别是溶液)中输运过程。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不等式引入时间之矢,在局域非平衡态理论基础上建立化学动力学框架。第十七章和第十八章反映21世纪人类对能源的特殊兴趣,以上面所建立的超多分子系统理论框架研讨两个能源化学主要课题,即电化学与光化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理工类专业(特别是化学、材料、高分子、环境、化工等)物理化学课程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生、科研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