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物理化学教程


作者:
彭笑刚
定价:
135.00元
ISBN:
978-7-04-064936-9
版面字数:
153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精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5-09-05
物料号:
64936-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化学类
二级分类:
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公共课
三级分类:
物理化学及实验

本书为化学“101计划”核心教材,旨在总结过去100多年物理化学的突破性进展,兼顾经典理论与新的学科发展,力争系统、定量、与实验紧密结合。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18章。

上篇(第一至六章)为基本理论,旨在建立超多分子系统理论框架。第一章从分析相互作用标度入手,引入能量,并介绍原子、分子的能量量子化。第二章探索量子统计热力学基本思路,定义熵与温度,完成超多分子系统理论三个基石性变量的引入。第三章建立正交量子自由度的统计热力学方法,基于不同类型自由度的能级结构构建基态能、热能和熵计算方法。第四章分析宏观热现象,探讨以热力学第一定律为基础的热力学的实质与意义。第五章建立可逆过程和宏观平衡态概念,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平衡态表述及两种互补的定量表达。第六章建立可逆过程热力学,在宏观外源自由度之外引入内禀自由度,为化学热力学做准备。

中篇(第七至十二章)以溶液为中心建立分子物质观。第七章以上篇建立的理论框架为依托,重新审视分子间相互作用。第八章讨论纯态超多分子系统的热力学性质,以气态性质为参考系,全面描写纯液态的性质。第九章和第十章讨论溶液的形成、基本性质、溶液与多相混合物,建立溶液的基本函数(活度系数)。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集中讨论表面与胶体,力图建立与整个超多分子系统理论框架一致的表面化学图像。

下篇(第十三至十八章)研讨化学变化。第十三章从化学热力学平衡开始,利用平衡态热力学讨论化学变化的极限水平,讨论分子在不同稳定电子态上分布与浓度化学平衡常数的同质性。第十四章向非平衡态热力学过渡,建立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基本方程,研究超多分子系统(特别是溶液)中输运过程。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不等式引入时间之矢,在局域非平衡态理论基础上建立化学动力学框架。第十七章和第十八章反映21世纪人类对能源的特殊兴趣,以上面所建立的超多分子系统理论框架研讨两个能源化学主要课题,即电化学与光化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理工类专业(特别是化学、材料、高分子、环境、化工等)物理化学课程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生、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 前辅文
  • 物理化学导论
    • 1.化学:地球生态圈的中心科学
      • 1.1 地球生态圈物质相互作用特点与现代物质观
      • 1.2 自然资源、人类行为与化学
    • 2.物理化学:分子物质观理论框架
      • 2.1 物理化学与现代物质观
      • 2.2 我国物理化学课程体系
      • 2.3 《物理化学教程》基本思路
    • 3.《物理化学教程》主要更新
  • 上篇 分子物质观基本理论
    • 第一章 能量与能量量子化
      • 1. 本章提要
      • 2. 能量
        • 2.1 能量与科学框架
          • 2.1.1 化学作为科学的一级学科
          • 2.1.2 相互作用的标度
          • 2.1.3 从力到能量
        • 2.2 能量守恒与能量概念的内涵
          • 2.2.1 机械能守恒
          • 2.2.2 超出质点的物体与内能
          • 2.2.3 基态能与热能
      • 3. 原子、分子与能量量子化
        • 3.1 原子-分子图像
          • 3.1.1 原子、离子、分子
          • 3.1.2 分子与化学键
        • 3.2 能量量子化
          • 3.2.1 键合原子的量子化自由度
          • 3.2.2 分子平动自由度的量子化能级
          • 3.2.3 分子转动自由度的量子化能级
          • 3.2.4 分子振动自由度的量子化能级
          • 3.2.5 电子自由度与电子能级
      • 4. 分子各种运动的独立性和耦合性
        • 4.1 分子运动的独立性和能量叠加
          • 4.1.1 分子运动的独立性
          • 4.1.2 分子运动的叠加
        • 4.2 分子运动的耦合性
          • 4.2.1 分子运动耦合的重要意义
          • 4.2.2 单个分子激发态能量耗散过程与运动耦合
          • 4.2.3 分子的能量累积与运动耦合
    • 第二章 从单分子到超多分子:熵与温度
      • 1. 本章提要
      • 2. 统计热力学基本思想
        • 2.1 统计热力学起源
        • 2.2 统计热力学基本模型
          • 2.2.1 宏观状态与微观量子结构
          • 2.2.2 宏观平衡态的唯一性
          • 2.2.3 微观结构变换与分子相互作用的实验验证
        • 2.3 统计热力学基本假定
          • 2.3.1 权重
          • 2.3.2 统计热力学基本假定
          • 2.3.3 权重与概率
      • 3. 超多分子系统的熵
        • 3.1 权重计算
          • 3.1.1 排列组合复习
          • 3.1.2 合金单晶中一个给定宏观状态的微观结构数
        • 3.2 最概然分布
          • 3.2.1 超多分子系统的最概然分布
          • 3.2.2 涨落与统计误差
        • 3.3 熵
          • 3.3.1 熵的统计热力学定义
          • 3.3.2 熵增加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
      • 4. 温度——熵增加难易度
        • 4.1 系统熵与内能
          • 4.1.1 熵增加的源头
          • 4.1.2 熵增加难易度
        • 4.2 温度
          • 4.2.1 温度定义
          • 4.2.2 热平衡(热力学第零定律)
          • 4.2.3 热平衡态实质
      • 5. 玻尔兹曼分布
        • 5.1 玻尔兹曼分布函数
          • 5.1.1 玻尔兹曼因子
          • 5.1.2 玻尔兹曼分布
        • 5.2 玻尔兹曼分布的基本性质
          • 5.2.1 指数分布与配分函数
          • 5.2.2 熵和温度的极小值(热力学第三定律)
          • *5.2.3 粒子数反转态与激光
      • 6. 浓度的统计热力学基础及浓度定律
        • 6.1 分子在容器中分布与浓度
          • 6.1.1 气体中分子的分布
          • 6.1.2 纯物质液体中分子的分布
          • 6.1.3 溶液中溶质分子的分布和浓度
        • 6.2 非均匀外势场对浓度的影响
          • 6.2.1 重力势场对浓度的影响
          • 6.2.2 离心力场与离心机原理
        • 6.3 浓度定律
          • 6.3.1 浓度定律
          • *6.3.2 浓度定律与浮力定律
    • 第三章 分子性质与宏观可观测量
      • 1. 本章提要
      • 2. 不同量子自由度的配分函数
        • 2.1 分子运动独立性与配分函数乘积性
          • 2.1.1 量子统计热力学的配分函数
          • 2.1.2 正交量子自由度的配分函数
        • 2.2 分子内原子核运动量子自由度的配分函数
          • 2.2.1 分子平动自由度的配分函数
          • 2.2.2 分子转动自由度的配分函数
          • 2.2.3 分子振动自由度的配分函数
        • 2.3 分子电子自由度的配分函数与总配分函数
          • 2.3.1 分子的电子配分函数
          • 2.3.2 分子总配分函数
      • 3. 配分函数与宏观可观测量(1):内能
        • 3.1 系统总能量(内能)
          • 3.1.1 系统平衡态的能量
          • 3.1.2 配分函数与系统平衡态内能
          • 3.1.3 热能
        • 3.2 不同类型量子自由度的热能
          • 3.2.1 平动自由度的热能
          • 3.2.2 转动自由度的热能
          • 3.2.3 振动自由度的热能
          • 3.2.4 电子热能
        • 3.3 能量最低原理与能级准入标度
          • 3.3.1 能量最低原理的局限
          • 3.3.2 “kT”和“RT”作为分子能级准入标度
      • 4. 配分函数与宏观可观测量(2):熵
        • 4.1 从配分函数到系统熵
          • 4.1.1 配分函数与系统平衡态的熵
          • 4.1.2 定域子系统的熵
          • 4.1.3 离域子系统的熵
          • 4.1.4 一个量子自由度的熵
        • 4.2 不同类型量子自由度的熵
          • 4.2.1 平动自由度熵
          • 4.2.2 转动自由度熵
          • 4.2.3 振动自由度熵
          • 4.2.4 电子熵
      • 5. 量子统计热力学小结
    • 第四章 热现象与热力学
      • 1. 本章提要
      • 2. 热现象
        • 2.1 伽利略与物理学视角:温度
          • 2.1.1 热现象早期研究
          • 2.1.2 线性温标与百分温标
          • 2.1.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与绝对温标
        • 2.2 拉瓦锡与化学视角:热质-热能
          • 2.2.1 热现象与物质结构
          • 2.2.2 热质
          • 2.2.3 热质的实在性
          • 2.2.4 热质、内能与热能
        • 2.3 热功当量:热与能
          • 2.3.1 热功当量
          • 2.3.2 热
      • 3. 热力学基础
        • 3.1 热力学的历史沿革
          • 3.1.1 热力学与热机
          • 3.1.2 热力学的非化学特征
        • 3.2 热力学方法的特殊性
          • 3.2.1 系统与环境
          • 3.2.2 状态函数特性
        • 3.3 热力学的定量基础
          • 3.3.1 热力学第一定律
          • *3.3.2 传热与做功的区别:宏观图像
          • 3.3.3 传热与做功的区别:微观图像
          • *3.3.4 光吸收是做功还是传热?
          • 3.3.5 热与热能
      • 4. 封闭系统的体积功
        • 4.1 封闭系统功计算一般方法
          • 4.1.1 功的一般计算公式,机械功与非机械功
          • *4.1.2 定容过程的功
          • *4.1.3 等外压过程的功
        • 4.2 可逆功
          • 4.2.1 可逆过程与极值功
          • *4.2.2 P外-V图与功
          • 4.2.3 理想气体可逆功
      • 5. 热量计算:热容和焓
        • 5.1 定容过程的热量和定容热容
          • 5.1.1 定容热量
          • 5.1.2 系统基本变量
          • 5.1.3 定容热容
          • 5.1.4 理想气体的定容热容与定容热量
        • 5.2 定压热量,定压热容,焓
          • 5.2.1 定压热量
          • 5.2.2 焓
          • 5.2.3 定压热容
          • 5.2.4 qV和qP、U和H的关系
          • 5.2.5 CP和CV
        • 5.3 理想气体绝热过程
          • 5.3.1 理想气体绝热过程热力学
          • 5.3.2 理想气体绝热过程的量子统计热力学
    • 第五章 可逆过程热力学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 1. 本章提要
      • 2. 自发过程与平衡态,可逆与不可逆过程
        • 2.1 自发过程与平衡态
          • 2.1.1 经典力学的自发过程——力学平衡态
          • 2.1.2 自发传热过程——热平衡态
          • 2.1.3 自发化学过程——广义化学平衡态
        • 2.2 平衡态的定义与表征
          • 2.2.1 平衡态的定义
          • 2.2.2 平衡态的表征
        • 2.3 可逆过程热力学
          • 2.3.1 可逆和不可逆传热过程
          • 2.3.2 可逆和不可逆做功过程
          • 2.3.3 可逆过程热力学
      • 3.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
        • 3.1 热力学第二定律
          • 3.1.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必要性
          • 3.1.2 热力学第二定律传统表述
          • 3.1.3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平衡态表述
          • 3.1.4 热力学第二定律平衡态表述的化学意义:勒夏特列-布农原理
        • 3.2 宏观熵定义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量表述
          • 3.2.1 孤立系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
          • 3.2.2 熵的定量标度
          • 3.2.3 熵作为平衡态判据
          • *3.2.4 证明式(5-7)定义的熵是状态函数
      • 4. 状态熵与过程熵变计算
        • 4.1 典型过程的熵变与自发性判断
          • 4.1.1 封闭系统内组成不变、非体积功为零的等容过程
          • 4.1.2 组成不变封闭系统的等压过程(非机械功为零)
          • 4.1.3 绝热过程(封闭系统)
          • 4.1.4 组成不变封闭系统、非机械功等于零过程
        • 4.2 力过程与热过程的熵变分析
          • 4.2.1 力过程自发方向与力平衡
          • 4.2.2 传热过程的方向与热平衡
        • 4.3 热力学第三定律与规定熵
          • 4.3.1 热力学第三定律
          • 4.3.2 规定熵
      • 5. 摩尔数可变系统自发过程的热力学判据
        • 5.1 定温定容过程的自发性判据与亥姆霍兹自由能
          • 5.1.1 非机械功为零封闭系统定温定容过程的自发性判据
          • 5.1.2 亥姆霍兹自由能的物理化学意义
          • 5.1.3 能量最低原理的热力学基础
        • 5.2 定温定压过程的自发性判据与吉布斯自由能
          • 5.2.1 封闭系统中定温定压过程的自发性判据
          • 5.2.2 吉布斯自由能的物理化学意义
        • 5.3 广义化学平衡条件
          • 5.3.1 定温定压对超多分子化学系统的特殊意义
          • 5.3.2 定温定压条件下广义化学平衡条件
    • 第六章 可逆过程热力学基本框架
      • 1. 本章提要
      • 2. 组分不变系统的热力学基本状态函数
        • 2.1 相互作用与平衡分类
          • 2.1.1 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自由度与基本广度性质
          • 2.1.2 环境-系统相互作用平衡与基本强度性质
        • 2.2 封闭系统基本状态函数(基本变量)
          • 2.2.1 封闭系统的共轭基本变量组
          • 2.2.2 封闭系统任意状态的独立变量数
          • 2.2.3 封闭系统任意摩尔数不变过程的独立变量数
      • 3. 经典可逆过程热力学基本方程
        • 3.1 能量类函数与变量方程
          • 3.1.1 热力学基本过程与能量类函数
          • 3.1.2 内能微分的基本状态函数表达——经典热力学基本方程
          • 3.1.3 其他能量类函数变量方程
        • 3.2 麦克斯韦方程
          • 3.2.1 麦克斯韦方程
          • 3.2.2 热力学基本方程及相关公式应用:压强、力与熵
          • 3.2.3 热力学基本方程及相关公式应用:理想气体内能与焓
      • 4. 组分摩尔数可变系统——化学热力学入门
        • 4.1 化学势
          • 4.1.1 化学势的引入
          • 4.1.2 与化学势相关的麦克斯韦方程
        • 4.2 开放系统:组分可变系统的简单模型
          • 4.2.1 开放系统
          • 4.2.2 气体化学势与压强,标准态
          • 4.2.3 开放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 4.3 封闭系统热力学基本方程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 4.3.1 非机械功等于零的情况
          • 4.3.2 非机械功不等于零的情况
      • 5. 宏观图像与微观图像合流
        • 5.1 经典热力学与量子统计热力学的底层关系
          • 5.1.1 基石性概念:能量与正交自由度
          • 5.1.2 基石性概念:温度与熵
        • 5.2 配分函数与热力学状态函数
          • 5.2.1 最概然分布、平衡态与可逆过程的准平衡态
          • 5.2.2 从配分函数到宏观可观测量
      • 6. 科学大框架中的热力学
  • 中篇 超多分子系统物质结构
    • 第七章 分子间相互作用
      • 1. 本章提要
      • 2. 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历史、现状与策略
        • 2.1 分子间相互作用概论
          • 2.1.1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意义
          • 2.1.2 分子间相互作用图像的演化
          • 2.1.3 分子间相互作用与化学键
        • 2.2 分子间相互作用与自由度追踪
          • 2.2.1 量子统计热力学与自由度演化
          • 2.2.2 分子整体自由度(自由平动和自由转动)演化
          • 2.2.3 分子内振动自由度演化
        • 2.3 分子间相互作用标度
          • 2.3.1 分子-分子电磁相互作用与电子基态能
          • 2.3.2 分子集体振动自由度的热能与熵
          • 2.3.3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实验标度
      • 3. 分子间相互作用能(1):电磁相互作用
        • 3.1 分子电偶极矩与静电相互作用能
          • 3.1.1 点电荷间相互作用
          • 3.1.2 偶极矩与偶极相互作用
          • 3.1.3 偶极吸引与排斥相互作用能的双分子模型
          • 3.1.4 溶液中分子集体振动势阱
          • 3.1.5 多极矩
        • 3.2 分子电子极化率
          • 3.2.1 电子极化率与诱导偶极
          • 3.2.2 分子瞬间偶极与电子云变形性
        • 3.3 作为介质的分子集合体电磁相互作用性质
          • 3.3.1 介质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 3.3.2 介质的静电介电常数
          • 3.3.3 介质的折射率与光频介电常数
        • 3.4 分子间相互作用频率特征与频率匹配
          • 3.4.1 分子间相互作用第一选律
          • 3.4.2 分子永久偶极矩与低频相互作用
          • 3.4.3 分子结构与分子电子云变形性
          • 3.4.4 电子云变形性与超高频相互作用在选律中的决定性意义
      • 4. 分子间相互作用能(2):分子结构与相态
        • 4.1 分子集体振动与分子间相互作用能
          • 4.1.1 分子集体振动典型频率特征
          • 4.1.2 分子集体振动基态能
          • 4.1.3 分子集体振动热能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热能
        • 4.2 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分类研究
          • 4.2.1 离子-离子静电相互作用能
          • 4.2.2 离子-永久偶极相互作用能
          • 4.2.3 永久偶极-永久偶极相互作用与氟原子效应
          • 4.2.4 氢键与分子电子极化率
          • 4.2.5 分子间瞬间偶极相互作用能
      • 5. 分子间相互作用熵
        • 5.1 分子间相互作用熵标度方法
          • 5.1.1 气态分子相互作用熵设为零
          • 5.1.2 液态中分子相互作用熵
          • 5.1.3 固态中分子相互作用熵
        • 5.2 分子结构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熵
          • 5.2.1 单原子分子
          • 5.2.2 直链柔性分子
          • 5.2.3 不同构型的柔性分子
    • 第八章 纯物质体相性质
      • 1. 本章提要
      • 2. 纯物质的气态
        • 2.1 从日常经验到经典理想气体模型
          • 2.1.1 日常经验中的气体
          • 2.1.2 理想气体模型
          • 2.1.3 气体分子运动论
        • 2.2 实际气体简述
          • 2.2.1 范德华气体状态方程
          • 2.2.2 位力气体状态方程
          • 2.2.3 超高压强下的气体与临界现象
        • 2.3 气体的量子统计热力学
          • 2.3.1 从配分函数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2.3.2 气体摩尔热容
          • 2.3.3 气体摩尔熵
          • 2.3.4 气体化学势与实际气体
      • 3. 纯物质相变的可逆过程热力学
        • 3.1 相变的可逆过程热力学
          • 3.1.1 相平衡与相平衡条件
          • 3.1.2 相变自发方向
          • 3.1.3 可逆相变热力学参量
        • 3.2 纯物质相图
          • 3.2.1 相图实例及图析
          • 3.2.2 相图中各相区相对位置
          • 3.2.3 相图边界线斜率
        • 3.3 沸点、熔点与临界点
          • 3.3.1 标准沸点与分子结构
          • 3.3.2 标准熔点与分子结构
          • *3.3.3 临界温度与超临界流体
      • 4. 纯物质的凝聚态
        • 4.1 凝聚态纯物质的化学势
          • 4.1.1 纯物质液态的化学势
          • 4.1.2 纯物质固态的化学势
        • 4.2 液态的量子统计热力学性质
          • 4.2.1 液态定压热容与自由度转化
          • 4.2.2 液态标准定压热容与分子间相互作用基态能
          • 4.2.3 液态单位体积比热
          • 4.2.4 液态熵补偿
          • 4.2.5 惰性介质对化学反应强烈影响的直接证据
          • 4.2.6 液态体积
        • 4.3 固态的量子统计热力学性质简论
          • 4.3.1 固态分子图像
          • 4.3.2 固态定压热容
          • 4.3.3 固态熵
    • 第九章 溶液的基本性质
      • 1. 本章提要
      • 2. 理想气体混合物
        • 2.1 道尔顿分压定律的分子图像
          • 2.1.1 道尔顿分压定律
          • 2.1.2 道尔顿分压定律的微观解释
          • 2.1.3 气体混合过程的热力学动因
        • 2.2 理想气体混合热力学函数
          • 2.2.1 混合理想气体给定组分的化学势
          • 2.2.2 定温定压过程理想气体混合吉布斯自由能
          • 2.2.3 理想气体混合原理
      • 3. 理想溶液
        • 3.1 理想溶液模型
          • 3.1.1 从理想气体混合物模型到理想溶液模型
          • 3.1.2 理想溶液模型的量子统计热力学
        • 3.2 理想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
          • 3.2.1 化学势计算公式
          • 3.2.2 理想溶液饱和蒸气压
          • 3.2.3 理想溶液饱和蒸气压的实验验证
          • *3.2.4 理想溶液的等价关系
      • 4. 混合物广度性质
        • 4.1 偏摩尔量与广度性质
          • 4.1.1 混合物广度性质
          • 4.1.2 广度性质与偏摩尔量
          • 4.1.3 广度性质加和性
        • 4.2 偏摩尔量性质
          • 4.2.1 混合物偏摩尔量与纯态摩尔量
          • 4.2.2 混合物偏摩尔量的相依性
      • 5. 实际溶液(1):非理想溶液模型
        • 5.1 非理想溶液普遍性
          • 5.1.1 溶液非理想性的实验证据
          • 5.1.2 非理想溶液的分子图像
        • 5.2 相互作用不匹配非理想溶液与纳米簇模型
          • 5.2.1 非理想溶液的纳米簇效应
          • 5.2.2 溶液纳米簇结构的实验证据
          • 5.2.3 结构稳定的一维纳米簇与“疏水键力”
        • 5.3 非理想混合熵主导的非理想溶液
          • 5.3.1 非理想混合熵主导的非理想溶液与传统模型
          • 5.3.2 非理想混合熵主导的非理想溶液实例分析
        • 5.4 溶液再定义
      • 6. 实际溶液(2):溶液活度
        • 6.1 浓度的实质与局限性
          • 6.1.1 浓度对理想溶液的意义
          • 6.1.2 热力学浓度的普适性与局限性
        • 6.2 活度与活度系数
          • 6.2.1 活度和活度系数定义
          • 6.2.2 活度与化学势
          • *6.2.3 活度和活度系数合理性的实验验证
      • 7. 实际溶液(3):从活度系数到溶液性质
        • 7.1 活度与混合吉布斯自由能、混合焓、混合熵
          • 7.1.1 活度与混合吉布斯自由能
          • 7.1.2 活度系数与混合焓
          • 7.1.3 活度与混合熵
        • 7.2 实际溶液的混合体积以及其他混合广度性质
          • 7.2.1 活度系数与混合体积
          • 7.2.2 活度系数与混合内能、热容
        • 7.3 实际溶液活度与活度系数的进一步讨论
          • 7.3.1 活度系数的唯一性
          • 7.3.2 溶液中给定组分的活度系数与偏摩尔量
          • 7.3.3 活度与活度系数小结
    • 第十章 溶液与多相混合物
      • 1. 本章提要
      • 2. 混合物相平衡与吉布斯相律
        • 2.1 混合物相平衡与相自由度
          • 2.1.1 混合物相平衡条件
          • 2.1.2 均相混合物的相自由度与相独立基本变量
        • 2.2 混合物多相系统相律
          • 2.2.1 单相混合物独立基本变量
          • 2.2.2 混合物多相系统相律
          • 2.2.3 相自由度与相图
      • 3. 混合物相图
        • 3.1 二元混合物的气-液相图与蒸馏
          • 3.1.1 二元近理想溶液气-液平衡的压强-浓度相图
          • 3.1.2 两相平衡区物质量的分配——杠杆规则
          • 3.1.3 二元混合物气-液平衡的温度-浓度相图
          • 3.1.4 溶液蒸馏
        • 3.2 二元混合物的液-液和液-固相图
          • 3.2.1 二元混合物的液-液相图
          • 3.2.2 二元混合物的液-固平衡相图
          • 3.2.3 固溶体(合金)与溶液、气态混合物比较
      • 4. 溶解度
        • 4.1 溶解度定义与相平衡
          • 4.1.1 溶解度与溶解平衡
          • 4.1.2 溶解度定义
        • 4.2 固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溶解度
          • 4.2.1 固体溶质的溶解度定律
          • 4.2.2 固态溶质溶解平衡的可逆过程热力学
          • 4.2.3 熔融溶质偏摩尔混合吉布斯自由能接近零的溶解度
          • 4.2.4 “熔融溶质组装型”纳米簇溶液的溶解度
          • 4.2.5 “溶剂组装型”纳米簇溶液的溶解度
        • 4.3 气体溶质在液体溶剂中溶解度
          • 4.3.1 气体溶于液体的可逆过程热力学
          • 4.3.2 气态溶质的溶解度定律
          • 4.3.3 气态溶质的溶解度特性
        • 4.4 一种液体在另一种液体中溶解度
          • 4.4.1 液-液系统的溶解度
          • 4.4.2 两种极难混溶液体的溶解度定律
          • 4.4.3 液-液混合系统分类
      • 5. 活度系数
        • 5.1 固-液溶液的活度系数
          • 5.1.1 固-液饱和溶液各组分的活度系数
          • 5.1.2 固-液非饱和溶液各组分的活度系数
          • 5.1.3 固-液溶液系统活度系数及溶解度随温度、压强的变化
        • 5.2 液-气溶液与液-液溶液的活度系数
          • 5.2.1 气态溶质在饱和溶液中活度系数
          • 5.2.2 液-液极难互混饱和溶液的活度系数
          • 5.2.3 三组分液-液两相系统溶质活度系数与萃取
        • 5.3 热力学浓度与活度系数总结
    • 第十一章 表面与胶体(1):表面与界面
      • 1. 本章提要
      • 2. 表面分类
        • 2.1 凝聚态-气态界面
          • 2.1.1 固-气界面
          • 2.1.2 液-气界面
          • 2.1.3 液态重构表面
        • 2.2 凝聚态之间形成的界面
          • 2.2.1 固-固界面
          • 2.2.2 固-液界面
          • 2.2.3 液-液界面
        • 2.3 表面活性剂、表面选择性吸附与单分子膜
          • 2.3.1 表面活性剂
          • 2.3.2 临界胶束浓度与表面活性剂聚集体
          • 2.3.3 表面活性剂在液-气界面选择性吸附与LB膜
          • 2.3.4 固体表面吸附与自组装单分子膜
      • 3. 表面定量标度的吉布斯方案
        • 3.1 前吉布斯时期的表面定量研究:表面张力方案
          • 3.1.1 表面张力基本思想
          • 3.1.2 拉普拉斯公式
        • 3.2 表面定量描述的吉布斯方案
          • 3.2.1 从表面的角度考察吉布斯自由能变量方程
          • 3.2.2 吉布斯方案的基本思想
          • 3.2.3 吉布斯方案的定量表达
          • 3.2.4 含表面项的能量类变量方程中的化学势和表面势
      • 4. 吉布斯方案的应用
        • 4.1 表面势与表面张力
          • 4.1.1 从吉布斯方案到拉普拉斯公式
          • *4.1.2 表面张力与表面势的进一步讨论
          • 4.1.3 表面张力与表面势的直接关联
        • 4.2 毛细管现象
          • 4.2.1 毛细管现象的定性分析
          • *4.2.2 毛细管现象定量分析:传统表面张力模型
          • 4.2.3 毛细管现象的可逆过程热力学模型
          • *4.2.4 非柱形毛细管
      • 5. 固体表面吸附定量研究
        • 5.1 固体表面吸附与表面催化简介
          • 5.1.1 固体表面结构
          • 5.1.2 表面催化
        • 5.2 表面等温吸附
          • 5.2.1 朗缪尔单层吸附模型
          • 5.2.2 非朗缪尔型实验吸附等温线
    • 第十二章 表面与胶体(2):胶体溶液
      • 1. 本章提要
      • 2. 胶体化学简论
        • 2.1 胶体简介
          • 2.1.1 胶体的一般性讨论
          • 2.1.2 胶体分类
        • 2.2 经典胶体化学
          • 2.2.1 经典胶体化学的产生
          • 2.2.2 溶胶的形成
        • 2.3 现代胶体化学
          • 2.3.1 晶体的体相性质与现代胶体化学
          • 2.3.2 纳米晶性质的尺寸相关性
          • 2.3.3 高质量胶体纳米晶的独特化学意义
          • 2.3.4 高质量胶体纳米晶的合成化学
      • 3. 单个纳米尺寸胶体粒子的热力学性质
        • 3.1 相变亚稳态可逆过程热力学
          • 3.1.1 相平衡亚稳态
          • 3.1.2 胶体与相变亚稳态的可逆过程热力学
        • 3.2 不同相态纳米粒子的热力学描述
          • 3.2.1 气相中纳米液滴
          • 3.2.2 小气泡内压强与半径关系
          • 3.2.3 固体纳米颗粒成核
          • 3.2.4 固体纳米粒子尺寸相关的溶解度
          • 3.2.5 奥斯特瓦尔德熟化
      • 4. 胶体分散系的系统稳定性
        • 4.1 胶体纳米粒子的聚集倾向
          • 4.1.1 胶体分散系系统稳定性一般性讨论
          • 4.1.2 胶体粒子的聚集倾向
        • 4.2 经典胶团结构与胶体粒子在电解质溶液中的稳定性
          • 4.2.1 电解质溶液中胶体粒子的胶团结构模型
          • 4.2.2 电解质溶液中胶体粒子的电学性质
          • 4.2.3 经典胶体粒子分散系的双电层稳定模型
        • 4.3 纳米晶-配体络合物溶液的热力学
          • 4.3.1 纳米晶多极矩相互作用模型
          • 4.3.2 纳米晶-配体络合物
          • 4.3.3 纳米晶-配体络合物溶液稳定性
  • 下篇 超多分子系统化学变化
    • 第十三章 化学平衡
      • 1. 本章提要
      • 2. 均相系统的化学平衡
        • 2.1 化学平衡的实验和理论依据
          • 2.1.1 化学平衡的经验基础
          • 2.1.2 化学平衡普遍存在的理论依据
        • 2.2 均相反应吉布斯自由能与化学平衡
          • 2.2.1 均相混合物中化学平衡常数的精确推导
          • 2.2.2 标准反应吉布斯自由能ΔrG°
          • 2.2.3 反应吉布斯自由能与自由能变化
          • 2.2.4 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与平衡常数
      • 3. 浓度平衡常数与活度系数平衡常数
        • 3.1 活度平衡常数与常见浓度平衡常数
          • 3.1.1 均相溶液活度平衡常数分解
          • 3.1.2 气相反应活度平衡常数分解
        • 3.2 活度系数平衡常数与溶剂效应
          • 3.2.1 活度系数平衡常数实质
          • 3.2.2 生物系统的活度系数平衡常数
          • 3.2.3 水溶液活度系数平衡常数
          • 3.2.4 溶剂效应与活度系数平衡常数
      • 4. 化学平衡与多相混合物
        • 4.1 均相混合物中化学平衡
          • 4.1.1 理想气体反应平衡与混合吉布斯自由能
          • 4.1.2 理想溶液中化学平衡与混合吉布斯自由能
          • 4.1.3 非理想溶液化学平衡与偏摩尔混合吉布斯自由能
        • 4.2 非均相系统化学反应热力学
          • 4.2.1 固态多相化学反应:无化学平衡的反应系统
          • 4.2.2 固态与流体的多相化学反应与化学平衡
          • 4.2.3 化学平衡与相平衡
      • 5. 平衡常数与量子统计热力学
        • 5.1 平衡常数与极限反应因子
          • 5.1.1 单一反应物生成单一产物化学反应的电子态图像
          • 5.1.2 自由度追踪与极限反应因子
        • 5.2 理想混合物中化学反应因子
          • 5.2.1 均相理想混合物中一种反应物生成一种产物的反应
          • 5.2.2 多种反应物或产物的单步反应
          • 5.2.3 多电子态系统的反应分布函数
        • 5.3 非理想溶液极限反应因子与标准反应熵
          • 5.3.1 非理想溶液的极限反应因子
          • 5.3.2 均相中K=1 反应的极限反应因子
          • 5.3.3 极限反应因子与系统熵
          • 5.3.4 化学热力学平衡态是最概然分布
      • 6.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换
        • 6.1 化学反应焓变及能量变化
          • 6.1.1 反应焓与反应焓变
          • 6.1.2 化学反应内能变化:基态能与热能
        • 6.2 化学平衡与温度、压强的关系
          • 6.2.1 活度平衡常数与温度
          • 6.2.2 浓度平衡常数与温度
          • 6.2.3 化学平衡与压强
    • 第十四章 非平衡态热力学与输运过程
      • 1. 本章提要
      • 2. 平衡态热力学的局限性
        • 2.1 经验与实验事实对平衡态热力学的挑战
          • 2.1.1 热寂说
          • 2.1.2 化学实验事实对平衡态热力学的挑战
        • 2.2 超多分子系统理论框架检讨:量子统计热力学
          • 2.2.1 需要特征长度的情形
          • 2.2.2 特征时间:宏观时间不可分辨是真的吗?
          • 2.2.3 自由度的特征时间
        • 2.3 超多分子系统理论框架检讨:(宏观)可逆过程热力学
          • 2.3.1 热力学环境的特殊性
          • 2.3.2 “理想环境”的定义
          • 2.3.3 理想环境与等效熵源
          • 2.3.4 “环境熵变”与“熵流”
      • 3. 非平衡态与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
        • 3.1 非平衡态与化学
          • 3.1.1 非平衡态在化学过程中的决定性意义
          • 3.1.2 非平衡态热力学需要为化学回答的主要问题
        • 3.2 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
          • 3.2.1 特征长度、特征时间与运动耦合
          • 3.2.2 空间局部平衡态
          • 3.2.3 自发回归平衡态的动力:强度性质的梯度
          • 3.2.4 自发回归平衡态的方式:广度性质的输运
          • 3.2.5 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基本方程:稳态输运
      • 4. 能量传递与电荷传递
        • 4.1 能量传递
          • 4.1.1 能量传递过程
          • 4.1.2 热能传导
          • 4.1.3 材料热能传导性能
        • 4.2 电荷传递
          • 4.2.1 电子迁移与欧姆定律
          • 4.2.2 离子在溶液中迁移
          • 4.2.3 离子电导率与离子迁移率
          • 4.2.4 弱电解质溶液解离常数与摩尔电导率
      • 5. 溶液流体性质与传质
        • 5.1 溶液流体性质分子模型
          • 5.1.1 溶液中的分子迁移
          • 5.1.2 临界流体的流体力学性质与临界温度
          • 5.1.3 液体黏度与内摩擦阻力
          • 5.1.4 液体热膨胀与温度相关黏度
        • 5.2 化学势梯度驱动溶液中分子扩散
          • 5.2.1 分子扩散的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模型
          • 5.2.2 溶液-溶液界面扩散:活度系数驱动的扩散
          • 5.2.3 扩散系数与溶液黏度
          • 5.2.4 扩散与浓度变化
        • 5.3 外场驱动溶液中分子输运
          • 5.3.1 搅拌均匀化溶液
          • 5.3.2 扩散和对流同时存在对溶液浓度的影响
          • 5.3.3 机械扰动对界面扩散的影响
        • 5.4 自扩散
          • 5.4.1 布朗运动有关单粒子实验结果
          • 5.4.2 分子自由迁移距离的热力学模型
    • 第十五章 局域平衡态与理论动力学
      • 1. 本章提要
      • 2. 时间之矢与局域平衡态
        • 2.1 时间之矢
          • 2.1.1 局域平衡态热力学与线性非平衡态热力学
          • 2.1.2 单个自由度熵与系统-环境总熵
          • 2.1.3 一个自由度熵改变特征速度与特征时间:时间之矢
        • 2.2 局域平衡态分类与判定
          • 2.2.1 从特征时间定义局域平衡态
          • 2.2.2 空间局域平衡态
          • 2.2.3 空间局域平衡态的选择定则
          • 2.2.4 自由能局域平衡态
        • 2.3 局域平衡态小结
      • 3. 吉布斯自由能局域平衡态定量模型
        • 3.1 自由能局域平衡态理论基础
          • 3.1.1 微观结构、电子态、稳定电子态
          • 3.1.2 基元化学反应实例分析
          • 3.1.3 吉布斯自由能垒存在原理
          • 3.1.4 吉布斯自由能局域平衡态的定量模型
        • 3.2 吉布斯自由能垒性质与局域平衡态分类
          • 3.2.1 无限吉布斯自由能垒
          • 3.2.2 有限吉布斯自由能垒
          • 3.2.3 吉布斯自由能垒等于零
      • 4. 基元化学反应与动力学时钟
        • 4.1 现存基元化学动力学理论概述
          • 4.1.1 质量作用定律
          • 4.1.2 范托夫公式(阿伦尼乌斯公式)
          • 4.1.3 分子碰撞理论
          • 4.1.4 活化能的一般性定义
          • 4.1.5 吉布斯方案
        • 4.2 局域平衡态动力学模型
          • 4.2.1 动力学实例分析与动力学时钟
          • 4.2.2 微观可逆原理不成立
          • 4.2.3 动力学时钟
          • 4.2.4 局域平衡态动力学模型
        • 4.3 局域平衡态动力学公式与过渡态理论
          • 4.3.1 过渡态理论的困局
          • 4.3.2 活化熵
          • 4.3.3 上行特征时间to上
        • 4.4 反应级数与相态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 4.4.1 基元反应级数与动力学
          • 4.4.2 相态与基元反应动力学
      • 5. 复杂化学动力学系统基本理论
        • 5.1 多步反应与竞争反应
          • 5.1.1 多步反应
          • 5.1.2 竞争反应
        • 5.2 催化反应的局域平衡态分析
          • 5.2.1 经典催化反应的理论模型
          • 5.2.2 局域平衡态理论的催化反应基本模型
          • 5.2.3 局域平衡态选择性催化模型
          • 5.2.4 活化熵增加催化机理
          • 5.2.5 to上减小催化机理
          • 5.2.6 过渡金属在催化中的独特地位
        • 5.3 溶液中反应动力学特性分析
          • 5.3.1 溶液反应的复杂性
          • 5.3.2 扩散控制反应的动力学处理
    • 第十六章 实验化学动力学
      • 1. 本章提要
      • 2. 实验化学动力学基础
        • 2.1 动力学定量研究起源与化学反应速率定义
          • 2.1.1 拉瓦锡与实验化学动力学的定量特点
          • 2.1.2 化学反应速率定义
        • 2.2 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
          • 2.2.1 微分动力学方程
          • 2.2.2 积分动力学方程
          • 2.2.3 一级反应的积分动力学方程
          • 2.2.4 其他具有确定反应级数的积分动力学方程
      • 3. 化学反应动力学定量观测
        • 3.1 实验观测手段
          • 3.1.1 实验观测手段的基本要求与历史演变
          • 3.1.2 从浓度数据计算反应速率
        • 3.2 初始反应速率与动力学参数
          • 3.2.1 初始反应速率
          • 3.2.2 隔离法与反应级数确定
          • 3.2.3 活化能的实验确定
      • 4. 化学动力学平衡态与化学平衡时间常数
        • 4.1 “正逆反应对”与化学动力学平衡
          • 4.1.1 化学动力学平衡与化学热力学平衡
          • 4.1.2 化学热力学平衡不可到达
          • 4.1.3 化学动力学平衡与精细平衡原理
        • 4.2 一级正逆反应对
          • 4.2.1 一级正逆反应对的积分动力学方程
          • 4.2.2 渐近线浓度
        • 4.3 化学平衡时间常数
          • 4.3.1 化学平衡时间常数定义
          • 4.3.2 一级正逆反应对的化学平衡时间常数
          • 4.3.3 一般正逆反应对化学平衡时间常数
          • 4.3.4 化学平衡时间常数、化学动力学平衡常数、反应因子
      • 5. 复杂反应的实验研究和数据处理
        • 5.1 复杂反应的积分动力学方程
          • 5.1.1 复杂反应机理研究概况
          • 5.1.2 决速步骤近似
          • 5.1.3 前平衡近似
          • 5.1.4 稳态近似
        • 5.2 复杂反应动力学分析实例——酶催化机理
          • 5.2.1 实验事实与机理推测
          • 5.2.2 底物-酶络合物和产物-酶络合物的稳定性
          • 5.2.3 决速步骤近似
          • 5.2.4 稳态近似适用于酶催化动力学吗?
          • 5.2.5 极高底物浓度的情形
          • 5.2.6 前平衡近似
          • 5.2.7 酶催化动力学结语
    • 第十七章 能源化学(1):电化学
      • 1. 本章提要
      • 2. 溶液中离子的热力学与电动力学性质
        • 2.1 溶液中离子的热力学性质
          • 2.1.1 溶液中离子的热力学状态
          • 2.1.2 溶液中离子的活度系数
        • 2.2 溶液中离子的电动力学性质
          • 2.2.1 溶液中离子的电动迁移
          • 2.2.2 溶液中离子电动系数与活度系数
      • 3. 可逆电化学
        • 3.1 可逆电化学与平衡态
          • 3.1.1 电化学简史
          • 3.1.2 空间稳定电子态与开路电池
          • 3.1.3 阴极-阳极空间稳定电子态系统的热力学状态
          • 3.1.4 阴极-阳极反应吉布斯自由能与可逆电池电势
          • 3.1.5 能斯特方程
          • 3.1.6 化学热力学平衡常数与标准反应状态函数
        • 3.2 可逆电极电化学
          • 3.2.1 电极(半电池)反应与可逆电极电势
          • 3.2.2 标准氢电极
          • 3.2.3 标准电极电势与原子分子得失电子能力不正相关
      • 4. 电化学动力学与电化学储能
        • 4.1 电化学动力学
          • 4.1.1 电化学反应基元步骤
          • 4.1.2 电子转移动力学
          • 4.1.3 电化学电流与动力学电极电势
          • 4.1.4 超电势与电化学极化
        • 4.2 电化学储能与能量转换
          • 4.2.1 高能分子的电化学合成
          • 4.2.2 燃料电池
          • 4.2.3 充电电池实例:锂离子电池
    • 第十八章 能源化学(2):光化学
      • 1. 本章提要
      • 2. 光与物质
        • 2.1 光子
          • 2.1.1 拉瓦锡与光的化学本质
          • 2.1.2 光子
          • 2.1.3 光子的性质
        • 2.2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 2.2.1 光与物质融合与分离
          • 2.2.2 朗伯-比尔定律
      • 3. 激发态、光化学与能量转换
        • 3.1 激发态基元过程
          • 3.1.1 电子激发态与激发态物质
          • 3.1.2 激发态衰变基元过程
          • 3.1.3 能量转移与光化学敏化
        • 3.2 光化学原理
          • 3.2.1 光化学基本定律
          • 3.2.2 光致电荷转移
          • 3.2.3 光致电荷转移动力学速率
        • 3.3 光化学能量存储与转换
          • 3.3.1 植物光合作用与能量存储
          • 3.3.2 太阳能电池
  • 中文索引
  • 英文索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