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迈向未来的卓越工程教育


作者:
林健
定价:
98.00元
ISBN:
978-7-04-065021-1
版面字数:
49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精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5-09-02
物料号:
65021-00
读者对象:
中等职业教育
一级分类:
教育类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且核心专题所开展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全书以面向未来发展的卓越工程教育为导向,以促进工程教育强国建设和推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建设为目标,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未雨绸缪,着力研究迈向未来的卓越工程教育所涉及的诸多方面,力求为日后参与卓越工程教育的各种类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系统性、专题性、前沿性、全局性和可操作性的参考和指导。

本书内容分为八篇18章。第一篇为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分别从满足未来世界期盼和堪当民族复兴重任两个角度讨论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第二篇为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从建设基础、目标、原则、保障,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和未来技术研发三方面探讨未来技术学院建设。第三篇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从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新途径与主要共性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两方面讨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第四篇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包括四方面内容:培养造就国家重大战略急需的卓越工程师、校企全方位深度合作培养高层次卓越工程师、高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的构建和通用标准的研制、问题挑战及对策建设。第五篇为工程教育信息化,从学习环境、课程教学、虚拟仿真、校企合作、教育教学评价及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研讨工程教育信息化。第六篇为工程教育智能化,主要介绍内涵特征与挑战、系统设计与整体实现等内容。第七篇为工程伦理教育,从问题及其特征、范畴及侧重、教育目标、面临问题、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教师队伍和教育教学资源等方面讨论面向未来的工程伦理教育。第八篇为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从加强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思考及路径分析三方面研讨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

  • 前辅文
  • 第一篇 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
    • 第1章 培养满足未来世界期盼的卓越工程师
      • 1.1 未来工程发展趋势及特征分析
      • 1.2 未来世界对卓越工程师的期盼
        • 1.2.1 综合素质方面
        • 1.2.2 工程能力方面
        • 1.2.3 社会能力方面
      • 1.3 未来工科教师队伍的重塑
        • 1.3.1 教师自身建设
        • 1.3.2 教学团队建设
        • 1.3.3 教师评价和激励
      • 1.4 在工程教育中重视可持续性教育
      • 1.5 重视人工智能对工程教育的影响
      • 1.6 重视跨学科培养
      • 1.7 重视批判性思维和战略性思维培养
      • 1.8 将科学研究作为培养的重要环节
      • 1.9 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和挑战性学习的作用
      • 1.10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 1.11 重视终身学习、提高动态适应能力
      • 1.12 注重在“失败”中培养
      • 1.13 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其他工作
        • 1.13.1 鼓励多方参与培养过程
        • 1.13.2 赋予工程教育国际化新的功能
        • 1.13.3 发挥课外学习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培养大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
      • 2.1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使命担当
      • 2.2 卓越工程师类型与培养层次
      • 2.3 工程学科专业建设
      • 2.4 各类高校的分工合作
      • 2.5 人才教育培养理念
      • 2.6 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体系
      • 2.7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 2.8 专业课程建设
      • 2.9 教学方式改革
      • 2.10 校企全程合作培养
      • 2.11 工科教师队伍建设
      • 2.12 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未来技术学院建设
    • 第3章 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基础、目标、原则和保障
      • 3.1 引言
      • 3.2 未来技术的内涵及属性特征
      • 3.3 建设基础
      • 3.4 建设目标
      • 3.5 建设原则
        • 3.5.1 服务国家战略原则
        • 3.5.2 面向未来发展原则
        • 3.5.3 注重交叉融合原则
        • 3.5.4 强调模式创新原则
        • 3.5.5 坚持以生为本原则
        • 3.5.6 坚持开放包容原则
      • 3.6 保障措施
        • 3.6.1 政策措施
        • 3.6.2 经费支持
        • 3.6.3 保障条件
      • 参考文献
    • 第4章 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培养
      • 4.1 学科专业(方向)确定
      • 4.2 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制定
      • 4.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4.3.1 按照大类专业培养人才
        • 4.3.2 实施柔性化的培养方案
        • 4.3.3 推行完全学分制
        • 4.3.4 根据需要建立书院制
        • 4.3.5 全面推行导师制
        • 4.3.6 寓教学于科研之中
        • 4.3.7 本硕博贯通培养
        • 4.3.8 学生遴选和退出机制
      • 4.4 课程和教学改革
        • 4.4.1 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
        • 4.4.2 课程的综合化
        • 4.4.3 课程的项目化
        • 4.4.4 课程的专题化
        • 4.4.5 实施研究性学习
        • 4.4.6 推行挑战性学习
      • 4.5 研学产协同育人
      • 4.6 国际合作育人
      • 参考文献
    • 第5章 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未来技术研发
      • 5.1 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 5.1.1 教师队伍总体要求
        • 5.1.2 对教师的个体要求
        • 5.1.3 教师选拔和聘任
        • 5.1.4 教师团队建设
        • 5.1.5 教师职业发展
        • 5.1.6 教师研发能力的提升
      • 5.2 未来技术的探索和研发
        • 5.2.1 未来技术探索和研发的目标和作用
        • 5.2.2 未来技术研究方向的确定
        • 5.2.3 如何开展未来技术探索和研发
        • 5.2.4 如何建构未来技术研发平台
      • 参考文献
  • 第三篇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 第6章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新途径
      • 6.1 建设目标及原则
        • 6.1.1 建设目标
        • 6.1.2 建设原则
      • 6.2 参与建设主体分析
        • 6.2.1 高校
        • 6.2.2 企业
        • 6.2.3 各级政府
        • 6.2.4 行业组织
        • 6.2.5 科研院所
      • 6.3 主要建设任务
        • 6.3.1 建设特色优势专业
        • 6.3.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6.3.3 校企合作建设课程
        • 6.3.4 完善实训实习基地
        • 6.3.5 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 6.3.6 形成多方协同的长效机制
        • 6.3.7 建设学院组织文化
      • 6.4 学院主要职能确定
        • 6.4.1 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教育培养
        • 6.4.2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 6.4.3 产业技术研究和改造
        • 6.4.4 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
        • 6.4.5 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孵化
      • 6.5 学院组织结构设计
      • 6.6 学院运行机制建立
        • 6.6.1 目标机制
        • 6.6.2 决策机制
        • 6.6.3 执行机制
        • 6.6.4 协调机制
        • 6.6.5 保障机制
      • 6.7 学院建设成效评价
      • 参考文献
    • 第7章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主要共性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 7.1 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 7.1.1 现代产业学院教师的任职要求
        • 7.1.2 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 7.1.3 高校专职教师实践能力提升
        • 7.1.4 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 7.1.5 高校专职教师积极性的调动
        • 7.1.6 企业兼职教师投入时间的保证
        • 7.1.7 专兼职教师之间的流动交流
      • 7.2 提高各主体参与学院建设的积极性
        • 7.2.1 原因分析
        • 7.2.2 明确企业在学院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 7.2.3 各级政府出台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
        • 7.2.4 高校坚持互利共赢的共建原则并采取行动
      • 7.3 其他主要共性问题
        • 7.3.1 现代产业学院学科专业设置问题
        • 7.3.2 现代产业学院毕业生不能留在企业的问题
        • 7.3.3 企业知识产权问题
        • 7.3.4 理事会作用发挥问题
      • 参考文献
  • 第四篇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
    • 第8章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培养造就国家重大战略急需的卓越工程师
      • 8.1 学院定位
        • 8.1.1 服务面向定位
        • 8.1.2 培养目标定位
        • 8.1.3 组织架构定位
        • 8.1.4 运行机制定位
      • 8.2 建设目标
        • 8.2.1 工程学科建设目标
        • 8.2.2 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 8.2.3 教育培养体系建设目标
      • 8.3 培养标准
        • 8.3.1 知识与素质标准
        • 8.3.2 能力标准
        • 8.3.3 关键素质和能力分析
      • 8.4 培养模式
      • 8.5 培养方案
        • 8.5.1 培养方案及主要培养环节
        • 8.5.2 柔性化培养方案、多方协同育人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
      • 8.6 课程体系
        • 8.6.1 课程的交融性
        • 8.6.2 课程的综合化
        • 8.6.3 课程的项目化
        • 8.6.4 课程的挑战性
      • 8.7 质量评价
        • 8.7.1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
        • 8.7.2 学位论文质量评价
      • 参考文献
    • 第9章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校企全方位深度合作培养高层次卓越工程师
      • 9.1 共同建设导师队伍
        • 9.1.1 制定评聘要求
        • 9.1.2 明确职责要求
        • 9.1.3 提升导师能力
        • 9.1.4 建立合作机制
        • 9.1.5 加强团队建设
        • 9.1.6 提供政策保障
        • 9.1.7 出台激励措施
      • 9.2 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
        • 9.2.1 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
        • 9.2.2 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标准
      • 9.3 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 9.3.1 企业参与制定培养方案的优势
        • 9.3.2 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应该遵循的原则
        • 9.3.3 培养方案的构成要素
        • 9.3.4 企业培养方案
      • 9.4 共同建设课程体系
        • 9.4.1 课程体系建设的准备
        • 9.4.2 实践课程模块建设
        • 9.4.3 项目课程模块建设
        • 9.4.4 工程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区别
      • 9.5 共同指导工程实践创新活动
        • 9.5.1 工程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
        • 9.5.2 开展工程实践创新活动需要处理好的问题
      • 9.6 共同指导学位论文
        • 9.6.1 选题报告(开题报告)
        • 9.6.2 学位论文研究
        • 9.6.3 中期检查(年度进展报告)
        • 9.6.4 预答辩(最终学术报告)
        • 9.6.5 学位论文答辩
      • 9.7 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 9.7.1 课程学习环节的质量评价
        • 9.7.2 工程实践环节的质量评价
        • 9.7.3 科研训练环节的质量评价
        • 9.7.4 学位论文环节的质量评价
      • 参考文献
    • 第10章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的构建和通用标准的研制
      • 10.1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的构成
        • 10.1.1 研究生层次国家工程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 10.1.2 研究生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
        • 10.1.3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
      • 10.2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的构建
        • 10.2.1 制定培养标准体系中各层次标准的原则要求
        • 10.2.2 培养标准体系中各层次标准的制定主体
      • 10.3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的制定原则和基本思路
        • 10.3.1 通用标准的制定原则
        • 10.3.2 通用标准制定的基本思路
      • 10.4 国家重大战略对高层次卓越工程师的核心要求
        • 10.4.1 核心素质
        • 10.4.2 核心能力
      • 10.5 欧洲工程师协会规定的工程师专业胜任力要求
        • 10.5.1 欧洲工程师协会规定的工程师专业胜任力构成
        • 10.5.2 EQF的6级、7级、8级构成
      • 10.6 英国工程理事会对特许工程师制定的专业能力标准
      • 10.7 美国全国专业工程师协会编制的工程学科通用工程知识体系
        • 10.7.1 美国全国工程师协会与工程学科通用工程体系
        • 10.7.2 工程学科通用工程知识体系包含的30种能力
        • 10.7.3 工程学科通用工程知识体系的作用价值
      • 10.8 “卓越计划”1.0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人才培养通用标准
        • 10.8.1 “卓越计划”1.0工程硕士人才培养通用标准
        • 10.8.2 “卓越计划”1.0工程博士人才培养通用标准
      • 10.9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
        • 10.9.1 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素质要求
        • 10.9.2 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知识要求
        • 10.9.3 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能力要求
      • 10.10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
        • 10.10.1 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素质要求
        • 10.10.2 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知识要求
        • 10.10.3 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能力要求
        • 10.10.4 硕士和博士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通用标准对照
      • 10.11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通用标准与“卓越计划”1.0通用标准的比较
        • 10.11.1 “卓越计划”1.0与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硕士层次通用标准的比较
        • 10.11.2 “卓越计划”1.0与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博士层次通用标准的比较
      • 参考文献
    • 第11章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问题挑战及对策建议
      • 11.1 多学科院系的通力合作
      • 11.2 合作企业类型的转变
      • 11.3 校企导师队伍建设
      • 11.4 生源质量保证
      • 11.5 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
      • 11.6 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
      • 11.7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 11.8 课程体系改革
      • 11.9 企业项目要求
      • 11.10 学位论文评价
      • 参考文献
  • 第五篇 工程教育信息化
    • 第12章 工程教育的信息化
      • 12.1 引言
      • 12.2 工程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 12.3 学习环境数字化
        • 12.3.1 在线课程平台建设
        • 12.3.2 在线案例资源库
        • 12.3.3 教材与参考资料的数字化
      • 12.4 课程教学信息化
        • 12.4.1 教师课前准备
        • 12.4.2 学生课前在线学习
        • 12.4.3 师生课堂教与学
        • 12.4.4 学生课后在线学习
        • 12.4.5 师生课外互动
      • 12.5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 12.5.1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概述
        • 12.5.2 工程教育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 12.5.3 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需要做好的工作
      • 12.6 校企合作教育信息化
        • 12.6.1 企业实践教育资源信息化
        • 12.6.2 企业兼职教师在线授课和指导
        • 12.6.3 校企双方教师在线开展交流合作
      • 12.7 教育教学评价信息化
        • 12.7.1 教育教学评价信息化系统
        • 12.7.2 三种类型教育教学评价
      • 12.8 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 12.8.1 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 12.8.2 加强教师能力培训
        • 12.8.3 给予及时技术指导
        • 12.8.4 提供硬件经费保障
        • 12.8.5 出台政策激励措施
      • 参考文献
  • 第六篇 工程教育智能化
    • 第13章 工程教育智能化:内涵、特征与挑战
      • 13.1 智能化:工程教育的时代变革
        • 13.1.1 社会变迁:适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的主动选择
        • 13.1.2 技术赋能:革新未来工程教育教学体系的趋势所向
        • 13.1.3 战略牵引:教育数字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引擎
        • 13.1.4 需求驱动:卓越工程师高质量培养的内生动力
      • 13.2 工程教育智能化的内涵
        • 13.2.1 智能的本体阐述
        • 13.2.2 智能化相近概念辨析及其教育延伸
        • 13.2.3 工程教育智能化的内涵厘定
        • 13.2.4 多层面把握工程教育智能化内涵
      • 13.3 工程教育智能化的特征
        • 13.3.1 技术集群耦合
        • 13.3.2 资源多元集成
        • 13.3.3 平台一体智联
        • 13.3.4 人机协同交互
        • 13.3.5 时空开放泛在
        • 13.3.6 教学精准高效
        • 13.3.7 学习个性自适
        • 13.3.8 实践虚实贯通
        • 13.3.9 评价数据驱动
      • 13.4 工程教育智能化面临的挑战
        • 13.4.1 对现有教育教学环境的挑战
        • 13.4.2 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的挑战
        • 13.4.3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挑战
        • 13.4.4 重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挑战
        • 13.4.5 教师与学生惯性惰性的挑战
        • 13.4.6 教学效果和质量评价的挑战
      • 参考文献
    • 第14章 工程教育智能化:系统设计与整体实现
      • 14.1 工程教育智能化系统分析与设计
        • 14.1.1 智能化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 14.1.2 智能化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 14.1.3 智能化目标及其分解
        • 14.1.4 智能化系统的形成
      • 14.2 工程教育学习环境智能化
        • 14.2.1 智能设施
        • 14.2.2 数字资源
        • 14.2.3 智慧平台
      • 14.3 工程教育课堂教学智能化
        • 14.3.1 典型模式
        • 14.3.2 教学设计
        • 14.3.3 教学流程
      • 14.4 工程教育课外学习智能化
        • 14.4.1 制定个性化课外学习方案
        • 14.4.2 生成自适应学习内容
        • 14.4.3 实施多种学习方式
        • 14.4.4 画像全过程学习行为
        • 14.4.5 调适动态化学习路径
      • 14.5 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智能化
        • 14.5.1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 14.5.2 虚拟仿真实训教学
        • 14.5.3 校企在线全程合作
      • 14.6 工程教育教学评价智能化
        • 14.6.1 评价主体多元协同
        • 14.6.2 评价内容全过程覆盖
        • 14.6.3 评价标准多维综合
        • 14.6.4 评价方式分类实施
        • 14.6.5 评价结果精准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七篇 工程伦理教育
    • 第15章 面向未来的工程伦理教育
      • 15.1 引言
      • 15.2 未来工程伦理问题及其特征
        • 15.2.1 未来工程伦理问题
        • 15.2.2 未来工程伦理问题的特征
      • 15.3 未来工程伦理范畴及侧重
        • 15.3.1 重新界定工程伦理范畴
        • 15.3.2 未来工程伦理的侧重
      • 15.4 面向未来的工程伦理教育目标
        • 15.4.1 面向未来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 15.4.2 面向未来的工程伦理教育目标
      • 15.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问题
      • 15.6 面向未来工程伦理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
        • 15.6.1 课程建设
        • 15.6.2 教学内容
      • 15.7 面向未来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
        • 15.7.1 教学方式
        • 15.7.2 教学评价
      • 15.8 面向未来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 15.9 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教学的资源建设
      • 参考文献
  • 第八篇 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
    • 第16章 加强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 16.1 工程教育学的学科内涵
      • 16.2 “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16.3 “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现状和困难
      • 16.4 “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点
        • 16.4.1 确定工程教育学学科的研究方向
        • 16.4.2 加强工程教育学师资队伍
        • 16.4.3 深入开展工程教育学的科学研究
        • 16.4.4 提升工程教育学学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 16.5 “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展望
    • 第17章 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 17.1 确立符合大学使命的学科定位
        • 17.1.1 学科定位的确定
        • 17.1.2 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
      • 17.2 构建突破学科壁垒的组织结构
        • 17.2.1 学科交融的作用
        • 17.2.2 异于传统的组织功能
        • 17.2.3 赋予教师相应的责权利
        • 17.2.4 灵活的教师编制
      • 17.3 建设多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
        • 17.3.1 专职教师的基本要求
        • 17.3.2 跨学科师资团队建设
        • 17.3.3 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
      • 17.4 开展注重中国实践的科学研究
        • 17.4.1 科学研究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 17.4.2 研究方向
        • 17.4.3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7.4.4 研究方法
      • 17.5 培养复合型工程教育(学)研究和实践人才
        • 17.5.1 人才培养类型
        • 17.5.2 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
        • 17.5.3 柔性化的培养方案
        • 17.5.4 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
        • 17.5.5 学科实践和学位论文
      • 17.6 开展凸显实践价值的社会服务
      • 参考文献
    • 第18章 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工程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路径分析
      • 18.1 学科建设原则
        • 18.1.1 服务国家需求原则
        • 18.1.2 应用导向性原则
        • 18.1.3 多学科交叉原则
      • 18.2 学科建设思路
      • 18.3 第一阶段:借鉴西方
      • 18.4 第二阶段:扎根中国
      • 18.5 第三阶段:形成特色
        • 18.5.1 制度优势
        • 18.5.2 体量占优
        • 18.5.3 问题独具
        • 18.5.4 多方协同
      • 18.6 第四阶段:走向世界
      •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