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记录了首批未来技术学院以“破界”思维推动教育改革的实践。从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到重塑知识生产方式,从单一的教育模式到多元协同的育人体系,通过具体案例和深入分析,展现了高等教育领域以“未来”为坐标的深度变革。
作为一部实践导向的行动指南,它并不是要提供标准答案,而是试图激发思维碰撞和系统张力,以生态思维重构“人、技术、产业”的关系,探寻跳出教育固有框架后释放颠覆性创新的无限可能。本书向读者展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探索与突破。
- 前辅文
- 12 家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情况
-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进展报告
- 清华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进展报告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建设进展报告
- 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进展报告
- 东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进展报告
- 哈尔滨工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进展报告
- 上海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进展报告
- 东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进展报告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进展报告
- 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进展报告
- 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进展报告
- 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进展报告
- 未来技术学院实践探索案例
- 培养模式创新
- 1 北京大学
- 创新驱动转化,技术开创未来——产教融合的前沿工程博士培养模式探索
-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面向大二、贯通上下、做真问题的“进阶探究项目”培养
- 3 上海交通大学
- 4 华南理工大学
- 探索“在地国际化”办学新模式 创新构建“1+N+X”人工智能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培养路径
- 5 西安交通大学
- 基础要素建设
- 1 北京大学
- 研究生培养教师团队——承国家之重任 探协同育人之新路
-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大师引领、聚焦前沿、激发志趣的“未来空天技术导论”课程
- 3 天津大学
- 4 东南大学
- 开设首个“交叉工程专业类”专业——“未来机器人”
- “电子电路Ⅰ / Ⅱ”课程建设和改革探索
- 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探索量子世界 激发创新热情——举办量子信息科技英才班科技夏令营
- 6 西安交通大学
- 科教产教融合
- 1 东北大学
- 2 上海交通大学
- 3 华南理工大学
- 聚焦人工智能主线 推动主动健康及智慧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
- 国际交流合作
- 学生培养成效
- 1 北京大学
- 2 清华大学
- 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4 天津大学
- 5 东北大学
- 6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优秀学生代表高文博
- 优秀获奖团队——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最佳创意项目”及“我最喜爱的项目”获奖团队
- 优秀获奖团队——CIC人工智能机器人锦标赛冠军
- 7 东南大学
- 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9 华中科技大学
- 10 华南理工大学
- 11 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