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减污降碳原理与方法


作者:
代忠德 蒋文举 主编
定价:
71.00元
ISBN:
978-7-04-064806-5
版面字数:
74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5-08-22
物料号:
64806-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二级分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通识课
三级分类:
能源与环境

本书是未来产业(碳中和)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是为适应我国碳中和及相关专业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而编写的应用型教材,适合32~51学时的教学。

本书比较系统、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减污降碳的基本理论和理念、原则和方法,重点介绍了我国重点减污降碳领域(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生态建设、工业园区)的碳污排放源和排放特征,以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同时针对当前我国减污降碳协同环境质量改善的现实需求,介绍了区域减污降碳协同环境质量改善的调控体系,突出应用性的特点。同时,为加深读者对本书知识的理解,还编写了习题与思考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碳中和、环境、能源、化工、建筑、交通、农业类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碳中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参考。

  • 前辅文
  • 第一篇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策略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减排
        • 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 二、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 三、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 第二节 碳中和与减污降碳
        • 一、碳循环
        • 二、碳中和
        • 三、碳与环境污染物的协同减排
      • 第三节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策略与途径
        • 一、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策略
        • 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主要途径
        • 三、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模式
      • 习题与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科学基础
      •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
        •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 第二节 循环经济
        •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 三、循环经济的主要运行模式
      • 第三节 系统工程
        • 一、系统与系统工程
        • 二、系统工程的基本原则
        • 三、系统工程的方法论
        • 四、系统工程评价与最优化
      • 第四节 绿色化学
        • 一、绿色化学的概念
        • 二、绿色化学的基本原则
        • 三、绿色化学的应用
        • 四、绿色化学的评估方法
      • 第五节 清洁生产
        • 一、清洁生产的概念
        • 二、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 三、清洁生产的工具
      • 习题与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设计方法及评价
      • 第一节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设计与原则
        • 一、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设计理念
        • 二、多尺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设计
        • 三、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设计原则
      • 第二节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设计方法
        • 一、减污降碳源头控制
        • 二、生产和社会活动过程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三、系统集成优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四、区域系统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第三节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设计基本分析方法
        • 一、物质流动分析
        • 二、能量流动分析
        • 三、碳足迹分析
      • 第四节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
        • 一、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的作用
        • 二、减污降碳措施的协同效应评价
        • 三、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
        • 四、减污降碳协同指数评价
      • 习题与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工业领域减污降碳
    • 第四章 能源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第一节 能源工业碳污排放特征
        • 一、煤炭工业碳污排放特征
        • 二、石油天然气工业碳污排放特征
        • 三、燃煤电厂碳污排放特征
      • 第二节 煤炭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一、源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二、生产过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三、末端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四、资源循环利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第三节 石油天然气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一、源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二、生产过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三、末端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四、资源循环利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第四节 燃煤电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一、源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二、生产过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三、末端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四、资源循环利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第五节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生产
        • 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
        • 三、多能互补与减污降碳
      • 习题与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冶金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第一节 冶金工业碳污排放特征
        • 一、钢铁冶金工业碳污排放特征
        • 二、铝冶金工业碳污排放特征
        • 三、铜冶金工业碳污排放状况
        • 四、铅锌冶金工业碳污排放状况
      • 第二节 钢铁冶金工业碳污协同减排
        • 一、源头碳污协同减排
        • 二、生产过程碳污协同减排
        • 三、末端治理碳污协同减排
        • 四、资源循环利用碳污协同减排
      • 第三节 铝冶金工业碳污协同减排
        • 一、源头碳污协同减排
        • 二、生产过程碳污协同减排
        • 三、末端治理碳污协同减排
        • 四、资源循环利用碳污协同减排
      • 第四节 铜冶金工业碳污协同减排
        • 一、源头碳污协同减排
        • 二、生产过程碳污协同减排
        • 三、末端治理碳污协同减排
        • 四、资源循环利用碳污协同减排
      • 第五节 铅锌冶金工业碳污协同减排
        • 一、铅冶金工业碳污协同减排
        • 二、锌冶金工业碳污协同减排
      • 习题与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化学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第一节 典型化学工业碳污排放
        • 一、乙烯工业碳污排放
        • 二、合成氨工业碳污排放
        • 三、甲醇工业碳污排放
        • 四、煤制天然气工业碳污排放
      • 第二节 乙烯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一、源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二、生产过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三、末端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四、资源循环利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第三节 合成氨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一、源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二、生产过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三、末端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四、资源循环利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第四节 甲醇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一、源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二、生产过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三、末端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四、资源循环利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第五节 煤制天然气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一、源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二、生产过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三、末端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四、资源循环利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习题与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建材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第一节 建材工业碳污排放特征
        • 一、水泥工业碳污排放特征
        • 二、平板玻璃工业碳污排放特征
        • 三、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碳污排放特征
      • 第二节 水泥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一、源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二、生产过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三、末端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四、资源循环利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第三节 平板玻璃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一、源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二、生产过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三、末端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四、资源循环利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第四节 建筑卫生陶瓷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一、源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二、生产过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三、末端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四、资源循环利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习题与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三篇 城乡减污降碳
    • 第八章 城乡建设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第一节 城乡建设与碳污排放特征
        • 一、城乡建设
        • 二、城乡建筑建设过程碳污排放特征
        • 三、城乡交通道路建设碳污排放特征
        • 四、城乡公共设施建设碳污排放特征
      • 第二节 城乡建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一、城乡建筑绿色评价标准
        • 二、城乡建筑碳污排放测度
        • 三、设计源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四、建设过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五、使用过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第三节 城乡交通道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一、规划阶段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二、设计阶段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三、建设阶段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第四节 城乡公共设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一、城乡供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二、城乡供热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三、城乡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四、城乡固体废物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习题与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交通运输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第一节 交通运输碳污排放特征
        • 一、交通运输体系构成
        • 二、碳污排放源
        • 三、碳污排放特征
      • 第二节 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一、绿色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 二、多层次绿色交通运输体系设计
        • 三、现代物流供应链体系设计
        • 四、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 五、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 第三节 交通运输过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一、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 二、清洁燃料替代
        • 三、清洁交通工具
        • 四、船用智能技术与清洁能源
      • 第四节 交通运输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机制
        • 一、道路交通组织优化
        • 二、推动公众绿色低碳出行
        • 三、建立智能化交通系统
      • 习题与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四篇 农业与生态减污降碳
    • 第十章 农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第一节 农业生产碳污排放特征
        • 一、种植业的碳污排放特征
        • 二、养殖业的碳污排放特征
      • 第二节 种植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一、源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二、生产过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三、末端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四、资源循环利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第三节 养殖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一、源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二、生产过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三、末端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四、资源循环利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一、种养结合循环的减污降碳系统
        • 二、智慧种养减污降碳系统
        • 三、农业生态系统减污降碳集成
        • 四、农业生态系统减污降碳能力建设
      • 习题与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生态建设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第一节 生态建设
        • 一、生态建设的内容
        • 二、生态建设的固碳机制
        • 三、生态建设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一、自然保护区的分类
        • 二、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 三、自然保护区减污降碳措施
      • 第三节 生态修复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一、生态修复方式与工程
        • 二、生态修复碳汇核算
        • 三、生态修复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 第四节 绿化与减污降碳
        • 一、绿化与绿化活动
        • 二、绿化碳汇计算
        • 三、绿化减污降碳措施
      • 习题与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五篇 区域减污降碳
    • 第十二章 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第一节 工业园区分类及碳污排放特征
        • 一、工业园区分类和管理模式
        • 二、工业园区的特点
        • 三、工业园区碳污排放特征
      • 第二节 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涵与模式
        • 一、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内涵
        • 二、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模式
        • 三、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管理机制
      • 第三节 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途径与措施
        • 一、优化产业和空间规划,制定奖励政策措施,实现源头减碳
        • 二、发展和利用新能源及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 三、重构低碳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四、利用产业共生模式开展减污降碳
        • 五、企业低碳化生产
        • 六、强化末端污染治理与循环利用
        • 七、绿色运输体系与绿色建筑
        • 八、工业园区数字化智能管理
      • 第四节 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案评估与优化
        • 一、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措施评估与优化方法
        • 二、工业园区边界界定
        • 三、工业园区物质能量流动分析
        • 四、工业园区碳污排放量核算
        • 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措施库
        • 六、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案评价与优化
        • 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案的后评估
      • 习题与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十三章 区域减污降碳协同环境空气质量调控
      • 第一节 “双碳”目标下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调控系统
        • 一、区域大气污染成因
        • 二、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协同关系
        • 三、减污降碳的相互影响和协同效应
        • 四、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调控系统
      • 第二节 减污降碳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调控核心数据库
        • 一、地理地形数据库
        • 二、气象气候数据库
        • 三、大气组分数据库
        • 四、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数据库
        • 五、减污降碳技术方案数据库
      • 第三节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模拟与调控策略
        • 一、空气质量模型
        • 二、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模拟
        • 三、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调控策略
      • 第四节 减污降碳协同情景设计与评价
        • 一、情景设计
        • 二、减污降碳方案的评价及清单参数化
        • 三、情景模拟
        • 四、控制方案的评价与优化
        • 五、控制方案的后评估
      • 习题与思考题
      •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