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收藏

碳中和社会


作者:
主编 何雪松 副主编 黄锐
定价:
50.00元
ISBN:
978-7-04-065298-7
版面字数:
410.00千字
开本:
16开
全书页数:
暂无
装帧形式:
平装
重点项目:
暂无
出版时间:
2025-08-05
物料号:
65298-00
读者对象:
高等教育
一级分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二级分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通识课
三级分类:
能源与环境

本书对碳中和社会的概念、理论、系统和行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介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融合了社会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理解碳中和社会的切口,引领大家共同探索碳中和社会建构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路径,激发参与热情,为碳中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本书可用作高等学校社会学、社会工作、环境科学、能源、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为政策制定者、社会组织及更广大的社会公众提供参考。

  • 前辅文
  • 第一篇 理论篇
    • 第一章 碳中和社会的概念、特征与指标
      • 第一节 碳中和社会的概念与内涵
        • 一、碳中和社会的概念
        • 二、碳中和社会的内涵
        • 三、碳中和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 第二节 碳中和社会建设
        • 一、气候变化-社会耦合系统
        • 二、物候变化-社会耦合系统
        • 三、文明新形态与碳中和社会
      • 第三节 碳中和社会的指标体系
        • 一、从人类发展指数到碳中和社会指标建设
        • 二、碳中和社会的IPAT模型
        • 三、碳中和社会的指标体系建设
      • 本章总结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生态文明思想下的碳中和
      • 第一节 生态文明的思想脉络
        • 一、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
        • 二、西方生态伦理思想
        • 三、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
      • 第二节 生态文明理论的建构
        •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与绿色发展观
        •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
      • 第三节 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
        • 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
        • 二、聚焦系统治理与协同治理
        • 三、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 本章总结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碳中和的社会理论
      • 第一节 古典社会理论中的生态思想
        • 一、马克思理论中的生态思想
        • 二、韦伯理论中的生态思想
        • 三、涂尔干理论中的生态思想
      • 第二节 碳中和的社会成因理论
        • 一、新生态范式
        • 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
        • 三、社会建构理论
      • 第三节 碳中和的社会应对理论
        • 一、生态现代化理论
        • 二、政治经济学理论
        • 三、世界体系理论
        • 四、社会实践理论
      • 第四节 碳中和的社会影响理论
        • 一、环境公正理论
        • 二、风险社会理论
        • 三、环境流动理论
      • 本章总结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碳中和政策的演进
      • 第一节 碳中和政策的起源
        •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碳排放激增
        • 二、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减碳共识凝聚
        • 三、碳中和政策的形成
      • 第二节 全球碳中和政策的主要特征
        • 一、政策的摇摆性
        • 二、区域的差异性
        • 三、工具的多元性
      • 第三节 不同阶段的碳中和政策
        • 一、1.0阶段:以技术手段为主的减碳实践
        • 二、2.0阶段:政策工具的协调与整合
        • 三、3.0阶段:氛围营造与社会参与
      • 本章总结
      • 思考题
      • 推荐阅读书目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系统篇
    • 第五章 碳中和与人口发展
      • 第一节 碳中和与人口结构
        • 一、碳中和背景下生育率的变动
        • 二、碳中和背景下死亡率的变动
        • 三、碳中和目标下老龄化的应对
      • 第二节 碳中和与人口健康
        • 一、碳排放对职业健康的影响
        • 二、碳排放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三、碳排放对医疗支出的影响
      • 第三节 碳中和与人口迁移
        • 一、碳中和背景下的城乡人口迁移
        • 二、碳中和背景下的国内人口迁移
        • 三、碳中和背景下的国际人口迁移
      • 本章总结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碳中和与城乡发展
      • 第一节 碳中和与城乡融合发展
        • 一、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碳中和的有力支撑
        • 二、碳中和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
      • 第二节 碳中和城市
        • 一、碳中和城市的内涵特征与模式探索
        • 二、碳中和城市的现实挑战
        • 三、碳中和城市的实现路径
      • 第三节 碳中和乡村
        • 一、碳中和乡村的内涵特征与探索实践
        • 二、建设碳中和乡村的难题
        • 三、碳中和乡村的策略选择
      • 第四节 碳中和与区域协调发展
        • 一、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 二、区域协同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可行性
      • 本章总结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碳中和与经济发展
      • 第一节 碳中和约束下的经济发展
        • 一、发展中的增长与减排平衡
        • 二、转型中的供给与需求平衡
        • 三、减碳中的成本与收益平衡
        • 四、激励中的政府与市场平衡
      • 第二节 实现低碳转型的经济途径
        • 一、能源低碳转型
        • 二、产业低碳转型
        • 三、碳中和技术创新
      • 第三节 协调发展与协同降碳
        • 一、区域经济协调低碳发展
        • 二、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降碳
        • 三、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 本章总结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碳中和与技术发展
      • 第一节 碳中和与能源技术
        • 一、碳中和能源技术科学认知
        • 二、碳中和能源技术路径
        • 三、碳中和能源技术和社会参与
      • 第二节 碳中和与资源技术
        • 一、碳中和资源技术科学认知
        • 二、碳中和资源技术路径
        • 三、碳中和资源技术和社会参与
      • 第三节 碳中和与信息技术
        • 一、碳中和信息技术科学认知
        • 二、碳中和信息技术路径
        • 三、碳中和信息技术和社会参与
      • 本章总结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三篇 行动篇
    • 第九章 零碳社会建设
      • 第一节 零碳社会建设的社会学内涵
        • 一、零碳社会建设的学科渊源
        • 二、零碳社会建设的内涵
      • 第二节 零碳社会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 一、零碳社会建设的现状
        • 二、零碳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
      • 第三节 零碳社会建设的理念、路径与策略
        • 一、零碳社会建设的理念
        • 二、零碳社会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 本章总结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面向碳中和的消费转型
      • 第一节 我国绿色消费的发展潜力
        • 一、绿色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潜力
        • 二、绿色消费对社会发展的潜力
      • 第二节 我国推动绿色消费的政策体系
        • 一、推动绿色消费的战略定位
        • 二、推动绿色消费的政策体系
      • 第三节 现有的绿色消费转型治理思路
        • 一、强调消费者能动性的治理思路
        • 二、强调企业能动性的治理思路
        • 三、强调政府主导性的治理思路
        • 四、强调实践的治理思路
      • 第四节 多重实践协同的消费转型治理体系
        • 一、多重实践协同的绿色消费治理体系
        • 二、促进绿色消费的政策建议
      • 本章总结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十一章 碳中和视角下的社会设计
      • 第一节 面向碳中和的社会设计背景
        • 一、社会设计的定义
        • 二、社会设计的发展历程
        • 三、碳中和与社会设计的关系
      • 第二节 面向碳中和的社会设计四大原则
        • 一、可持续性
        • 二、系统思维
        • 三、公众参与
        • 四、顶层设计
      • 第三节 面向碳中和的社会设计领域
        • 一、碳中和产品设计
        • 二、碳中和建筑设计
        • 三、碳中和城市设计
        • 四、碳中和生活设计
      • 本章总结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 第十二章 碳中和的社会工作
      • 第一节 气候变化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
        • 一、气候变化的社会工作范式转换
        • 二、气候变化的社会工作伦理
        • 三、气候变化的社会工作实践取向
      • 第二节 面向碳中和的社会工作
        • 一、碳中和社会工作的基本内涵
        • 二、碳中和适应创新的社会工作模式
        • 三、国际碳中和的社会工作行动
      • 第三节 碳中和的社会工作与中国实践
        •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碳中和社会工作
        • 二、中国碳中和的社会工作行动
        • 三、中国碳中和的可持续社区建设
      • 本章总结
      • 思考题
      •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